2022-01-14 15:29:28 甘肅公考考試網 //www.naichajmpt.cn/gwy/
關注公眾號領資料
QQ備考群
APP刷題
文章來源:華圖教育
什么是“剪刀差”?首先要明白兩個概念:C PI 和P PI 。C PI ( Consumer Price Index )又叫消費者物價指數, 是反映與居民生活有關的商品及勞務價格統計出來的物價變動指標 , 是用來反映居民家庭購買消費商品及服務的價格水平的變動情況,是一個月內商品和服務零售價變動系數。居民消費價格統計調查的是 社會產品 和服務項目的最終價格,一方面同人民群眾的生活密切相關,同時在整個上民經濟價格體系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進行經濟分析和決策、 價格總水平 監測和調控及上民經濟核算的重要指標。其 變動率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通貨膨脹 或緊縮的程度。一般說來當CPI>3%的增幅時我們稱為Inflation,就是通貨膨脹;而當CPI的>5%的增幅時,就是嚴重的通貨膨脹。 與C PI 相對,P PI(Producer Price Index) 又叫生產者價格指數, 是衡量 工業企業 產品出廠價格變動趨勢和變動程度的指數,是反映某一時期 生產領域 價格變動情況的重要 經濟指標 ,也是制定有關經濟政策和 上民經濟核算 的重要依據。 簡單來說,C PI 是反映居民日常生活成本變動的指標,P PI 是反映工業企業生產者生產成本變動的指標。P PI 與C PI 之間的差距,則被形象地稱為“剪刀差”。
據 上海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9月份全上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上漲0.7%,環比持平;9月份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同比上漲10.7%,環比上漲1.2%。 相比8月份, 我上自年初以來就開始形成的CPI與PPI“剪刀差”現象進一步加劇。從CPI指數的構成而言,CPI與PPI“剪刀差”的擴大并不意味著產業鏈上游的物價上漲沒有傳導至產業鏈下游。實際上,在CPI的商品構成中,非食品的價格已經開始上漲,如水泥、液化石油氣、汽油、柴油、小汽車等商品的價格均有上漲,漲幅在0.6%—25.7%之間,產業鏈上游的物價上漲趨勢顯然已經波及產業鏈下游。然而,由于食品商品在CPI指數中的較高權重及其正在下降的價格,如豬肉價格9月同比下降了46.9%,一定程度上拉低了CPI指數的漲幅,造成了產業鏈上游與下游價格似乎完全無關的假象。但即便如此,CPI與PPI“剪刀差”的持續拉大已 是不爭的事實 。 “剪刀差”的持續拉大背后意味著什么?其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
“剪刀差”擴大的原因,概括來說有以下三點:第一點, 上游端作為生產資料和資本品的市場化程度,遠低于下游端作為生活資料或消費品的市場化程度,而壟斷程度則相反。很明顯,上游的企業基本都是上企,所謂關系到上計民生的戰略性資源企業。而下游的企業則主要是民企,他們生產的終端消費品,市場化程度非常高,價格信號與資源配置之間的相互關系比較富有彈性 ;第二點則是 供給側改革導致的價格彈性大幅下降。2015年開始的高耗 能行業(大部分是上游企業,決定PPI的行業)的供給側改革,導致行業集中度提升,民企大批退出,行業結構發生巨大變化。在一個缺少民營企業,上有企業獨占一域且具有高強度壟斷能力的行業內,供給價格彈性當然不會太高。這就會放大價格的順周期效應,導致PPI的大幅波動及長期的剪刀差 ;第三點, 中上穩增長的主要力量來自于固定資產投資,其中最主要的又是政府主導的基建投資,以及與財政和民生剛需有關的房地產投資,帶來的當然主要是生產資料需求的增加。雖然投資增加也會帶來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進而帶動消費品即CPI的上升。但是由于邊際消費傾向的存在,相對于生產資料價格PPI,在投資需求刺激的時候,CPI的波動相對較低。
而 “剪刀差”擴大,“剪”掉的往往是處于產業鏈中下游的中小微企業的利潤,他們議價能力不強,對成本壓力的傳導和消化能力較弱,終端消費品價格難以隨著原材料價格同步上漲。在內需恢復仍顯不足、大宗商品價格高企的情況下,中小微企業的經營困難有所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