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17 13:49:21 甘肅公考考試網 //www.naichajmpt.cn/gwy/
關注公眾號領資料
QQ備考群
APP刷題
文章來源:甘肅華圖教育
言語理解備考:細節判斷識別陷阱
首先,細節理解題,老師建議大家從選項入手,再回到文段一一對應,那就意味著,識別選項的常見陷阱很重要。其中,有一個最高頻出現的選項陷阱就是偷換概念。什么是偷換概念?顧名思義是指文段說的是話題A,但是選項偷換成了話題B。例如文段中講到“貓是人類的好朋友”而選項偷換成“狗是人類的好朋友”。這就是最典型的偷換概念。接下來,我們通過幾道真題看一下偷換概念的考法。
【例1】為了生存,植物必須對周邊“視覺”環境的動態了如指掌。為此它們需要知道光的方向、強度、持續時間和顏色。毫無疑問,植物可以察覺人類可見的和不可見的電磁波。我們只能感知波長范圍較窄的一段電磁波,植物卻能感知到波長更短或更長的電磁波。不過,盡管植物能“看”到的光譜的波長范圍要比我們能看到的寬廣得多,它們卻“看”不到圖像。植物沒有神經系統,不能把光信號轉化為圖像,但是能夠轉化成調控生長的種種指示。植物沒有眼睛,正如我們沒有葉子。但是植物和我們都能察覺到光。
下列說法與文意相符的是:
A.植物能看到人類可見或不可見的圖像
B.植物通過把調控生長的指示轉化為光信號來感知環境
C.植物利用神經系統感知波長
D.植物和人類一樣有“視覺”
華圖解析:第一步,分析文段,將選項與文段一一對應。
第二步,辨析選項。A項對應“盡管植物能‘看’到的光譜的波長范圍要比我們能看到的寬廣得多,它們卻‘看’不到圖像。植物沒有神經系統,不能把光信號轉化為圖像”,由此可知植物是看不見“圖像”的,這就是典型的偷換概念,排除A項。B項對應“植物沒有神經系統,不能把光信號轉化為圖像,但是能夠轉化成調控生長的種種指示”,由此可知B項主客顛倒,排除選項。C項對應“植物沒有神經系統”,因此植物不可能利用神經系統感知波長,偷換概念,排除C項。D項對應“盡管植物能‘看’到的光譜的波長范圍要比我們能看到的寬廣得多”可知,植物也是有“視覺”的,符合原文。
因此,選擇D選項。
【例2】歷史證明,一個文化認同感強的民族,往往是最容易抗拒外來侵略,保持民族和國家團結、不容易為外來勢力分裂的民族。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一直維持團結統一,這種由文化認同而產生的愛國主義民族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因而即使有分裂也是暫時的。
對這段文字理解準確的是:
A.認同感強的民族不會被外來勢力分裂
B.文化認同是維系國家統一的根本力量
C.培育愛國主義民族精神有利于鞏固民族團結
D.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分裂是因為缺乏文化自信
華圖解析:第一步,分析文段,將選項與原文一一對應。
第二步,辨析選項。A項對應“一個文化認同感強的民族……不容易為外來勢力分裂的民族”,原文中表述為“不容易”,選項偷換成“不會”,屬于偷換語氣,錯誤。B項“是對文段內容的高度概括,符合文意。C項偏離文段話題“文化認同”屬于偷換概念,錯誤。D項無中生有,錯誤。
因此,選擇B選項。
老師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希望大家堅持不懈,努力奮斗,學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