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03 14:00:34 甘肅公考考試網 //www.naichajmpt.cn/gwy/
關注公眾號領資料
QQ備考群
APP刷題
文章來源:華圖教育
在公考申論科目考試中,文章寫作作為申論的半壁江山對整體申論成績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題目寫作思維都是一致的,而是要取決于題目。近些年文章寫作中經?疾礻P系類思維的寫作,一般要求我們圍繞題干給定的兩個關鍵詞展開論述,例如:“城市文明和鄉村文明、人造文明和自然文明,都是應該并且可以互補的,理想的生活狀態,可能還是在城、鄉之間游走”。請結合你對這句話的理解寫篇文章。這類文章我們稱之為關系類文章。許多考生在書寫此類文章時,往往無從下筆。今天,華圖教育就以此篇文章為例,帶領大家一起學習面對關系類文章應該如何寫作。
一、開頭:關系類文章第一段需要點明兩者關系,也即是中心論點的表述。
錢穆先生曾在《鄉村與城市》一文中談到城市與鄉村的關系,他談到了一個人從鄉村來
到城市所丟失的東西,所習得的經驗,讓我們看到了鄉村與城市各有其價值。(通過經典著作引出主題關鍵詞“城市”“鄉村”,引論緊扣主題)城市和鄉村的互補發展,不是城鄉一體化變成“一樣化”地簡單建設,也不是“城市文明凌駕于鄉村文明”的高下之分,城市與鄉村,各有價值,各為補充。 (中心論點為二者的關系,也即是所給題目中的論點,開頭由引論+中心論點構成)
二、分論點:中心論點為二者之間的關系,要想論證必須分析清楚二者之間的具體關系?梢园褍蓚關鍵詞分別看作是A和B,第一個分論點要寫A對B,第二個分論點寫B對A。
鄉村文明是一種農耕文明,為城市文明提供源動力。(分論點一:A對B式的表達)鄉村為城市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進一步解釋分論點一)。沒有鄉村農業的支撐,沒有足夠自給自足的糧食,城市中人口的生存便成了問題,更何況是文明的發展了(反面道理論證)。鄉村為城市提供文化滋養。我國農業文化、農耕文明幾千年來留存的寶貴傳統文化資源是我們找尋現代文明缺失答案的關鍵來源,比如家風家訓、鄉風民俗、農村文化遺產等都構成了我們最溫情的回憶,是我們精神的故鄉,是我們靈魂的根。(舉例論證)鄉村讓城市人復返自然。人在鄉村中,最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熏陶,人在自然中,體驗陽光,體驗美,體驗幸福,體驗純凈,體驗柔情,體驗思念和懷想,足以讓我們感悟生命的意義,獲得新生,(正面道理論證)而這種自然中所蘊含的力量正是城市生活所缺乏的。
城市文明是一種技術文明,它豐富了鄉村文明。(分論點二:B對A式的表達)城市文明為農村人提供了更豐富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進一步解釋分論點二)城市文明憑借快速發展的技術創造出了更多更豐富的資源,比如琳瑯滿目的娛樂設施、休閑場所、文化廣場,更快捷高效的購物、交通體驗,更好的醫療條件與生活條件,更發達的工業體系與服務業,(舉例論證)這些文明成果能夠讓農村的村民擺脫日日耕作的辛苦,有更多的時間享受生活、發展自我。城市文明中的新技術讓鄉村文明得到了更好的傳承與發揚。依靠著高科技,借助于互聯網,我們看到更多的優秀文化遺產走出村莊,走出鄉村,走進了城市,走向了世界。(道理論證)
城市文明和鄉村文明是現代文明的一體兩面,應該互補發展,不可偏廢。(分論點三:A與B)鄉村文明是現代文明的根基,我們必須認識到其物質的、樸素的、傳統的一面。沒有鄉村文明,我們的現代化建設仿佛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不可能走得長遠。而城市文明是現代文明的主體,其象征著創新、活力和力量。沒有城市文明,我們的生活水平要倒退幾十年。我們不能刻意固守鄉村文明,只守著傳統而不思進取,那樣我們的發展就沒有了后勁;同時我們也不能只強調城市文明的發展,而忽視了傳統和基礎,那樣我們的發展就沒有了內在和靈魂。(道理論證)
三、過渡段:通過結合當前社會現象,對論點相關的現狀、原因、影響等展開分析。
城鄉一體化讓城鄉文明可以互補。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從鄉村產業發展的融合
到和城鄉發展的融合為解決鄉村與城市問題提供了具體路徑,讓城鄉文明融合不僅僅停留在
理論上應該互補的層面,而是在實踐中實現可以互補。越來越多的鄉村人從城市的發展中得
到經驗,用于鄉村發展;越來越多的城市人到鄉村找拾文明的記憶,收獲大地母親給予的智
慧。城鄉之間的游走會成為人們理想的生活狀態。(分析相關的影響)
四、結尾:首尾呼應,總結全文。
城市與鄉村,不是阻礙發展的地域“界限”,而是各有價值,互補發展,城市文明與鄉村
文明并行,共同哺育生活其間的人們。
通過對關系類文章寫作方法的學習,我們可以先從模仿入手,多看同類型文章,逐漸熟悉關系類文章的寫作方式,鍛煉自己的邏輯分析能力,此外還需多加強論據素材的積累,勤加練習,多動筆頭,這類文章自然手到擒來。當然,文章寫作的類型還有很多,關系類只是其中的一種,考生要主動學習備考才能最終收獲考試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