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5 16:58:10 甘肅公考考試網 //www.naichajmpt.cn/gwy/
關注公眾號領資料
QQ備考群
APP刷題
文章來源:華圖教育
眾所周知,公務員的公共筆試科目有兩門:行測和申論。行測題都是選擇題,屬于客觀題型。申論正好與之相反,需要考生通過問題的要求根據材料書寫答案,是主觀題型。許多考生在備考的時候認為這兩門課沒有關聯性,割裂的進行學習。其實不然,做行測某些題的時候能用到申論的某些思維,練習申論題有時候也能采用行測的一些方法。
行測的類型題里有一類叫做言語理解與表達,國考的考試大綱表明“言語理解與表達主要測查報考者運用語言文字進行思考和交流、迅速準確地理解和把握文字材料內涵的能力,包括根據材料查找主要信息及重要細節;正確理解閱讀材料中指定詞語、語句的含義;概括歸納閱讀材料的中心、主旨;判斷新組成的語句與閱讀材料原意是否一致;根據上下文內容合理推斷閱讀材料中的隱含信息;判斷作者的態度、意圖、傾向、目的;準確、得體地遣詞用字等。”
再來看申論,雖然在考試大綱里并沒有區分題的類型,但在規定要求考生具備的能力里,有些表述和言語理解與表達的大綱要求類似。比如閱讀理解能力——全面把握給定資料的相關內容,準確理解給定資料的含義,準確提煉事實所包含的觀點,并揭示所反映的本質問題。熟悉申論的考生應該知道,申論里有一種基礎類型題叫概括歸納題,其實概括歸納能力也是答好申論題的必備能力。如果考生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快速理解給定材料的內涵和本質,就能取得不錯的成績。那么如何快速理解材料的內涵?可以通過判斷材料的結構來確定主旨句,進而獲得答案要點。
先來看一道言語理解與表達的題:
理學重道德的修養固然不錯,其對于中國社會日后發展貢獻,也不容忽視,但不能否認,理學所倡導的偏重道輕視事功的傾向,還有它那過分的內省自律,正好為帝王起到了為淵驅魚的效果。讀書人的大丈夫氣概日漸消亡,英雄豪杰只有在草莽中孕育,從梁山泊里誕生。宋、明兩次亡于外族,無疑與宋代以來主流思想的自宮與內斂不無干系。對這段文字的主旨理解最準確的是( )
A.理學特有的價值取向遵循了古代統治者的統治需求
B.理學所倡導的精神導致古代讀書人中很少出現英雄豪杰
C.讀書人大丈夫氣概的缺失和理學自身的特點有關
D.宋明兩次亡于外族,理學理論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從“理學所倡導的偏重道德輕視事功的傾向,還有它那過分的內省自律,正好為帝王起到了為淵驅魚的效果”可知,文段意在表明理學“偏重道德輕視事功”是遵循了古代統治者的統治需求的。下文“讀書人的大丈夫氣概日漸消亡”和“宋、明兩次亡于外族”都是舉例說明這一事實,所以A項正確。
上面的例題是通過判斷文段的結構來確定主旨進而找到答案,其實申論在做概括歸納題的時候也可以采用這樣的方式來找到答案要點。只不過申論的材料較長,不像上面的例題只有一段話。這就給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學會把握材料的整體結構和內涵。不過這也給各位考生一些提示,在練習某些行測題的時候其實也在鍛煉申論需要具備的能力。
上一篇:2024甘肅省考行測常識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