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28 13:59:17 甘肅公考考試網 //www.naichajmpt.cn/gwy/
關注公眾號領資料
QQ備考群
APP刷題
文章來源:華圖教育
1.(單選題)自從2013年,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館“朕知道了”膠帶問世以來,文化創意已經蔓延至我國整個文博領域。不少博物館都紛紛推出文創產品,從文具套裝到鑰匙扣,從生活用品到旅游用品,不一而足?梢哉f,文創已成為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事實上,博物館做文創與其說是在“賣產品”,不如說是在利用文化元素“講故事”。而我國博物館文創總體起步較晚,經驗與市場都還不夠成熟,要走好中國特色的博物館文創之路,既需要政府部門在政策上給予更多的扶持和激勵,也需要博物館發揮積極性、主動性,與社會力量深度合作,平衡好藝術和商業之間的關系,努力做到創新有道,成熟有方。
最適合做這段文字標題的是:
A.博物館文創要創新有道
B.講好中國博物館的文創故事
C.走好中國特色博物館文創之路
D.文創之路需要兼顧藝術和商業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前兩句話引出“文創”話題。第三句話談論文創對弘揚傳統文化的意義。緊接著通過轉折關聯詞“事實上”引出博物館文創在利用文化元素“講故事”。之后通過轉折關聯詞“而”引出我國博物館文創的問題,即起步晚,經驗與市場不成熟。隨后從政府和博物館自身兩方面提出走好中國特色的博物館文創之路的對策。對策是重點。
第二步,對比選項。C項為文段重點的同義替換,適合做文段標題。
因此,選擇C選項。
拓展
A項:“創新有道”只是對策中的一部分,對應博物館自己如何做,片面,且沒有提到“中國博物館文創”。B項:“講好文創故事”位于轉折之前,非重點。D項:沒有提到“博物館文創”,且“兼顧藝術和商業”也只針對博物館如何做這一方面,片面。
文段出處:人民網《破解博物館文創“同質化”》
2.(單選題)基礎教育是受政治、經濟、文化、輿論乃至學界深度影響的領域。學業負擔有其自身發生的邏輯鏈條,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業負擔問題,既是一個客觀存在,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個被社會輿論“建構”出來的主觀存在。不同家庭、學校和學生所感受的學業負擔與政策意圖治理的學業負擔可能大相徑庭。學業負擔問題的治理也受到教育內外部多重因素的掣肘,具有極高的挑戰性。推動基礎教育領域的公私合作而非對立,發揮雙方的優勢,對包括緩解學業負擔問題在內的諸多問題均有意義。
對這段文字理解不準確的一項是:
A.學業負擔問題涉及到主客觀綜合因素
B.學業負擔有其自身發生的歷史與現實邏輯
C.學業負擔問題受到社會各個層面的深度影響
D.緩解學業負擔問題有助于推動基礎教育發展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將選項與原文一一對應。
第二步,辨析選項。A項符合原文,對應“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業負擔問題,既是個客觀存在,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個被社會輿論‘建構’出來的主觀存在”。B項符合原文,對應“據學業負擔有其自身發生的邏輯鏈條”。C項符合原文,對應“學業負擔問題的治理也受到教育內外部多重因素的掣肘,具有極高的挑戰性”,屬于合理推出。D項與原文不符,對應“推動基礎教育領域的公私合作而非對立,發揮雙方的優勢,對包括緩解學業負擔問題在內的諸多問題均有意義”,所以D項因果倒置,對文段理解錯誤。
因此,選擇D選項。
3.(單選題)雖然說經營性養老機構的定價是放開的,政府不能夠干預,但是,從保障購買者權益、穩定養老床位價格、規范市場秩序等角度來說,有關方面需要高度警惕這種銷售床位的經營模式帶來的種種問題。比方說,床位可以炒賣,既有可能背離了養老機構床位的屬性——把養老服務變成一種投資形式,還有可能把養老機構床位的價格哄抬高,造成老人們買不起也住不起。另外,床位售價被炒高后很有可能會出現閑置浪費?傊,如果不加以規范,有可能重蹈中國樓市的炒房覆轍。
這段文字意在強調:
A.養老機構炒賣床位將帶來各種問題
B.政府應當關注養老機構的床位定價
C.政府應當規范養老機構的經營模式
D.養老機構炒賣床位可能是變相炒房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先介紹政府方面需要高度警惕銷售床位這種經營模式帶來的種種問題。之后通過例子來說明,這些問題可能會帶來的不良影響。最后通過“總之”引出的反面論證,表明要規范這種經營模式。文段為“總—分—總”結構,即“提出觀點—舉例論證—重申觀點”。重點在觀點部分,即政府要警惕這種經營模式帶來的問題,要規范這種經營模式。
第二步,對比選項。C項是對重點內容的同義替換。
因此,選擇C選項。
拓展
A項:對應文段分說的部分,非重點。B項:主體詞錯誤,文段話題強調的是規范“經營模式”,而不是“定價”。D項:文段最后引用“中國樓市”是為了強調不規范可能會產生的后果,而不是說“變相炒房”的問題。
4.(單選題)接種疫苗是預防和控制傳染病最經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每個人出生后都會接種多種疫苗。接種疫苗能夠增強機體的抵抗力,提高自身的免疫能力,抵御病菌侵襲。疫苗是一種毒性較低的病原體,接種后人體會產生相應的抗體與之對抗。當疫苗的免疫反應平息后,這種疫苗的對應抗體會較長時間留在人體內,而另一類具有記憶功能的免疫細胞則會將這種致病原的信息記錄下來。當人體再次遭遇同一種致病原時,記憶免疫細胞便會迅速調集已經存在的相應抗體組織起有效的防御反應。
下列關于疫苗的說法不符合文意的是:
A.本質上是一種低毒的病原體
B.是應用廣泛的生物醫藥制品
C.具有記憶功能可以復制免疫細胞
D.通過提升機體抵抗力預防傳染病
解析
第一步,閱讀文段,將選項與原文一一對應。
第二步,對比選項。A項對應“疫苗是一種毒性較低的病原體”,符合文意。B項對應“接種疫苗是預防和控制傳染病最經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每個人出生后都會接種多種疫苗”,符合文意。C項“復制免疫細胞”無中生有。D項對應“接種疫苗能夠增強機體的抵抗力,提高自身的免疫能力,抵御病菌侵襲”,符合文意。
因此,選擇C選項。
5.(單選題)敦煌手卷較之之前的竹簡、木簡,就是把竹條、木條換成了紙條,把繩子換成了膠水。原來那時候的書寫要遠比我們想象的艱難。彼時活字印刷術的發明還看不到半點萌芽,雕版印刷術雖已產生,但它又貴又費事。在敦煌遺書中我們看到更多的是手寫卷而非印刷品。更何況我們到現在也沒發明毛筆字的涂改液,萬一寫錯,而作為經書又力求美觀整潔,那可怎么辦?沒問題,只要換張紙條就可以了。因此,手卷制作方式既方便工人分工抄寫,又方便?。
對這段文字概括最準確的是:
A.紙條在敦煌遺書成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B.敦煌手卷使用紙條和膠水的原因
C.在敦煌手卷制作的年代,人們書寫很困難
D.敦煌手卷的制作為何比我們想象的復雜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首句提出敦煌手卷使用了紙條和膠水,接下來具體解釋了為什么會這么做,如雕版印刷術又貴又費事或者寫錯。尾句用“因此”總結,手卷用這種制作方式是方便的。故文段重點強調的便是敦煌手卷使用紙條和膠水的原因。
第二步,辨析選項。B項符合文段的重點。A項僅提到“紙條”,且“敦煌遺書”話題詞不準確。C項“書寫困難”偏離文段重點。D項“制作復雜”與文段感情傾向不一致。
因此,選擇B選項。
6.(單選題)從繪畫類別上看,人物畫發展最早,涵蓋內容也最為廣闊。從人物畫的演進層次來看,先是由鬼神而至人間,其目的在于“用”;然后由丹青而趨水墨,其演變則在于“藝”。漢代人物畫都與靈魂鬼神有關,宗教意識濃厚,藝術追求的意義不太明顯,都應歸于“用”之范疇;東晉顧愷之等人的繪畫開始脫離“用”的范疇,轉而追求藝術的本旨。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說“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與六籍同功”,說的正是前一半;“近于藝”的后半段,實際是從唐宋時期才開始的。
下列說法與原文相符的是:
A.漢代人物畫基本以實用為目的
B.張彥遠對東晉人物畫評價不高
C.顧愷之帶來了繪畫工具的革新
D.唐代人物畫比漢代更具寫實性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將選項與原文一一對應。
第二步,辨析選項。A項對應“漢代人物畫……藝術追求的意義不太明顯,都應歸于‘用’之范疇”,可以看出漢代人物畫基本以實用為目的,因此,A項與原文相符;B項“張彥遠對東晉人物畫的評價”原文中并未體現,無中生有,排除B項;C項“繪畫工具”無中生有,排除C項;D項對應“漢代人物畫……藝術追求的意義不太明顯,都應歸于‘用’之范疇”、“‘近于藝’的后半段,實際是從唐宋時期才開始的”并沒有對唐代與漢代誰更具寫實性做對比,無中生有,排除D項。
因此,選擇A選項。
7.(單選題)“為什么我的時間總是不夠用?”我們常被這個問題困擾。我們抱怨有太多事情要做,好像永遠都做不完。于是“沒有時間”成了我們的口頭禪。在這種背景下,“時間管理”理念應運而生。時間管理倡導的很多方法,并不是要讓人們逃離現代性境遇所構筑的牢籠,而是對其加以技術性強化。時間管理原本是要教會我們更精細、更嚴苛地分割利用時間,由于人們的主觀感受常常不一樣,有些人依然會覺得時間不夠用,事情永遠做不完,甚至為此心力交瘁。
對上述文段理解最準確的是:
A.精細化地分割和利用時間是時間管理的本質要求
B.時間管理沒有完全解決人們“時間不夠用”的困擾
C.對時間進行技術性強化是一種有效的時間管理辦法
D.嚴格的時間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會左右人們的主觀感受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將選項與原文一一對應。
第二步,對比選項。A項中“本質要求”文段未提及,且缺少“嚴苛”,排除A項。B項對應“由于人們的主觀感受常常不一樣,有些人依然會覺得時間不夠用,事情永遠都做不完,甚至為此而心力交瘁”,符合文意。C項中“有效的時間管理辦法”無中生有,文段最后強調的是有些人還是會感覺時間不夠用,排除C項。D項對應“由于人們的主觀感受常常不一樣,有些人依然會覺得時間不夠用,事情永遠都做不完,甚至為此而心力交瘁”,文段并未提到嚴格的時間管理會左右人們的主觀感受,排除D項。
因此,選擇B選項。
8.(單選題)田山歌,是以表現稻作生產和水鄉生活風情為內容的山歌形式,曾廣泛流傳于長江三角洲部分水稻耕作地區。田山歌與其說是歌,不如說是一種文化現象,它記錄了歷史文化、婚姻愛情、民情風俗,反映人文語言心理、宗教等大量內容,有著江南稻作文化區域民歌中獨特的藝術價值和欣賞價值。田山歌的歷史源頭,一直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當太湖流域開始有原始的栽培水稻農業時,整個江南就已經產生田山歌的原始形態。作為我國典型的稻作農業區,太湖流域的自然條件十分有利。因此,這種悠久的稻作文化傳統,為當地人們創作、傳承田山歌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這段文字主要介紹的是:
A.田山歌特有的藝術價值
B.田山歌特殊的環境條件
C.田山歌獨特的創作手法
D.田山歌深厚的文化底蘊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第一句講述田山歌的主要內容和流傳區域,第二句講述田山歌的價值本質,是一種文化現象。第三句講述田山歌的歷史溯源,提到了“稻作農業”,尾句通過“因此”總結上文,田山歌的創作和傳承都是以悠久的稻作文化傳統為基礎的。文段主要說明田山歌擁有稻作文化基礎。
第二步,對比選項。D項“文化底蘊”指的就是稻作文化傳統。
因此,選擇D選項。
拓展
B項和C項:都是只概括了文段的部分內容,表述片面。
9.(單選題)“先老”即人口年齡結構的迅速變化,意味著我們的要素稟賦發生了變化,勞動力變得昂貴了,意味著我們在喪失原來在勞動密集型產業中的比較優勢。“未富”則意味著,我們并不會在非常短的時間內,一下子在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中得到足夠顯著的比較優勢。因此,這個階段就比較優勢來說,我們處于相對尷尬的境地,也可以不準確地說,我們面臨著“比較優勢真空”。
這段文字要表達的核心觀點是:
A.“未富先老”的局面會制約我國經濟的發展
B.過去的發展方式會使我們喪失比較優勢,不能支撐經濟持續增長
C.中國面臨的挑戰,集中表現為如何應對“未富先老”的困境
D.“未富先老”是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第一句解釋“先老”的定義,并指出“先老”意味著我們失去了原有的比較優勢。第二句說明“未富”的狀態讓我們不會短期內在新的產業中得到比較優勢。最后通過“因此”前文進行總結,結論就是在整體上來說我國處于“比較優勢真空”狀態。文段是“分—總”結構,最后一句是主旨句,主要論述的話題是“比較優勢”。
第二步,對比選項。B項是對文段主旨句的同義替換,符合文段意圖。
因此,選擇B選項。
拓展
C項和D項:均偏離文段核心話題“比較優勢”。
10.(單選題)在擇偶基礎上,階級的含義凸現出來,“勞動人民”和不勞而獲的“地主”形成對立,“自主”在某種程度上就意味著在這二者之間進行選擇,而最終的答案已經設定。
“最終的答案已經設定”的含義是:
A.選擇所愛的人
B.在階級內選擇
C.選擇勞動人民
D.選擇地主
解析
第一步,定位原文,“最終的答案已經設定”出現在文段結尾。分析“最終的答案已經設定”的上文語境。根據“在擇偶的基礎上,階級的含義凸顯,‘勞動人民’和不勞而獲的‘地主’形成對立”可知,既然是對立,那么擇偶透露出來的選項設定是:勞動人民階級選擇勞動人民,地主階級選擇地主。句尾的“而最終答案已經設定”,“而”表轉折,是對“自主”的否定,即盡管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在“勞動人民”和“地主”之間自主選擇,但最終還是要按照階級層級來做出擇偶選擇,即在階級內選擇。
第二步,對比選項。B項“在階級內選擇”符合上述語境。
因此,選擇B選項。
拓展
A項:文段未提及。C項和D項:二者都只表述選擇一種階級,無論是根據“自主”還是“階級”,其表述都片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