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15 16:07:50 甘肅公考考試網 //www.naichajmpt.cn/gwy/
關注公眾號領資料
QQ備考群
APP刷題
文章來源:華圖教育
主旨概括:“關聯詞”“行文脈絡”你會了嗎?
在我們的國省考行測考試言語理解與表達這個模塊當中,主旨概括題是我們“打基礎”的題型,不僅題量占比較多,而且掌握了主旨概括題的解題技巧對于后面我們解語句填空、邏輯填空等題型都有幫助,那有什么樣的解題技巧能幫助我們更高效的解題呢?在考試來臨之際,我們也為大家整理了主旨概括題的高頻考點“關聯詞”“行文脈絡”,下面就跟著我一起去看看“關聯詞”“行文脈絡”在題目中可以怎么考吧。
【例1】可靠的消費者評價體系源于商業社會的消費市場,只有充分競爭、信息全面的市場才有客觀多元的評價聲音。事實上,完全理想的評價體系并不存在,因為任何市場平臺都無法解決口碑傳播過程中評價信息的留存問題,評價信息更無法查詢。不過,互聯網讓開放、充足、多元的評價體系建立成為可能;ゲ幌嘧R的買家、賣家,交易過程中的評價基本都是基于自己的真實體驗。而大量真實評價的出現,又會反向促使賣家提高商品品質和競爭力。感受到口碑力量的買家,也會更加珍惜自己的評價權利,最終形成大規模、真實開放、可以查詢的評價數據。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A.開放的市場環境是商業健康發展的前提
B.互聯網有助于建立可靠的消費者評價體系
C.客觀多元的消費評價能促進消費市場的發展
D.消費者在互聯網平臺上更容易選購到滿意的商品
【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開篇引出“消費者評價體系”,后通過“事實上”指出完全理想的評價體系并不存在并解釋原因,緊接著用第二個轉折關聯詞“不過”引出觀點,提出“互聯網讓良好的評價體系成為可能”,最后通過賣家與買家雙方的角度進行解釋說明,因此文段主旨在于強調互聯網對于良好評價體系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對應B項。A項論述了市場環境與商業發展的關系,沒有提到“評價體系”這一核心話題,排除;C項,“客觀多元的消費評價”對應文段首句,屬于轉折前非重點部分,且未指出互聯網的重要作用,排除;D項,“消費者在互聯網更容易選購到滿意的商品”屬于無中生有,排除。
故正確答案為B。
【例2】過去幾十年我們主要依靠引進外國技術實現發展,短期看這不失為加快經濟發展的捷徑,從長期看只靠引進是不行的,它會使我們與國外的技術差距越拉越大,將我們長期鎖定在產業分工格局的低端。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為此,要加快推進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深入推進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增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A.我國要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B.我國要逐步掌握關鍵核心技術
C.我國要依靠技術推動經濟發展
D.我國要減少對國外技術的依賴
【答案】A
【解析】文段開篇提出我國與國外的技術之間差距變大的問題,隨后介紹“關鍵核心技術”靠引進是不行的,最后通過“為此”指代前文進行總結,并通過對策引導詞“要”提出對策,即我國要深入推進創新,增強創新能力。故文段是分總結構,尾句為文段重點,核心話題為“創新”,對應A項。
B項,缺乏核心話題“創新”,且“核心技術”處在對策之前,非重點,排除。
C項,缺乏核心話題“創新”,且“依靠技術”對應文段開篇,非重點,排除。
D項,缺乏核心話題“創新”,如何“減少對國外技術的依賴”表述不明確,文段已表明要靠創新實現發展,排除。
故正確答案為A。
【例3】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歷史悲劇。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層、更持久的力量。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沒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寫出有骨氣、有個性、有神采的作品。
這段文字主要說明了:
A.?文化自信的內涵
B.?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C.?文化與國運興衰的關系
D.?優秀作品必須體現文化自信
【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文化對于國家和民族來說很重要,接著通過遞進關聯詞“更”強調文化自信是深厚的自信、是持久的力量,隨后指出文化自信關乎國運興衰等大問題,尾句通過反面論證再次強調文化自信很重要。故文段重在強調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對應B項。
A項:“內涵”非重點,文段主要是通過對內涵的闡釋來強調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排除。
C項:核心話題不一致,文段核心話題為“文化自信”,并非“文化”,排除。
D項:文段并非強調“優秀作品必須體現文化自信”,而是指出“沒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寫出好作品”,這二者的邏輯關系并不相同,且文段重在通過這一反面論證強調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排除。
故正確答案為B。
解主旨概括題同學們可能對“關聯詞”比較敏感,但是只盯著“關聯詞”肯定是不夠的,我們很可能就掉入出題人設下的陷阱啦!所以“關聯詞”還要結合“行文脈絡”,才能立于不敗之地噢!
【例1】或許是深受農業文明影響的緣故,中國古典藝術始終纏繞著一種對花草植物的敏感。林徽因說:“惜花、解花太東方,親昵自然,含著人性的細致是東方傳統的情緒。”我們都會背:“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但未必所有人都知道,所謂“蒹葭”,就是我們熟悉的蘆葦!对娊洝防锏氖澜,其實并不遙遠。“參差荇菜”“南有喬木”“桃之夭夭”“彼黍離離”,這先秦時代的民歌,幾乎首首離不開植物,一風一雨、一稼一穡,遍布著草木的聲息,以至于《詩經》里的植物花卉,也成為一門學問,吸引一代代的學人研究考證。
對這段文字概括最恰當的是:
A.中國古典藝術深受農業文明的影響
B.花草植物是中國古典藝術的重要元素
C.先秦民歌以花草植物為最主要的描寫對象
D.《詩經》為古代學人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素材
【答案】A
【解析】文段開篇提出觀點“中國古典藝術始終纏繞著一種對花草植物的敏感”,即中國古典藝術與花草植物之間的關系密不可分,接著引用林徽因的觀點和《詩經》舉例說明中國古典藝術與花草植物的緊密關系,故文段為總分結構,重點強調中國古典藝術與花草植物的緊密關系,對應B項。
A項,未包含文段核心話題“花草植物”,且文段為“或許”,選項表述過于絕對,排除;
C項,“先秦民歌”為舉例論證內容,非重點,排除;
D項,《詩經》為舉例論證內容,非重點,排除。
故正確答案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