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16 16:43:28 甘肅公考考試網 //www.naichajmpt.cn/gwy/
關注公眾號領資料
QQ備考群
APP刷題
文章來源:華圖教育
判斷推理中定義判斷部分,無論是在國考還是在省考中都占有10道題目,是成為廣大考生必須拿分的題目。通過與大量備考考生溝通了解到,很多考生對定義判斷是既愛又恨,愛的是10道題目,分值占比重,有時認真一點確實能夠做對;恨的是這種題目浪費時間,經常因為一眼只差,選了錯誤的干擾選項。因此很多考生面對這種題目往往陷入迷茫、不知所措。雖說定義判斷的知識點不多,把握核心“關鍵信息法”即可,但是靈活運用也是關鍵。本文旨在教給大家定義判斷中的兩種比較思路——“選項比較”、“雙定義比較”,幫助大家更加快速準確的找到答案。
首先,先來回顧一下定義判斷的核心方法——“關鍵信息法”,顧名思義,就是指在所給定義中通過勾畫關鍵詞的方法鎖定定義中的關鍵信息,對定義做出整體理解和把握,從而匹配選項解題。關鍵信息法勾畫時主要包括:主客體、限定詞、原因結果類、方式目的類、時間地點類等五大類。(詳見下圖)
(一)單定義
若題干當中只有一個定義,在準確勾畫出關鍵信息后,留兩個選項難以抉擇,此時就要進一步對比選項,遵循“擇優選擇原則”。“擇優選擇原則”是指:有些選項與題干信息的匹配關系不明確,此時應當選擇明確屬于的,即確定優先,而對于模棱兩可或者沒有提到的選項由于其本身的不確定性則不優先考慮,在選項不和題干相沖突的前提下,選擇滿足題干條件最多的確定信息。如果三個選項均和題干沖突,而有一個選項不確定,就可以選擇不確定的那個選項。
接下來,還是用一道經典真題對選項之間的“擇優選擇”作以說明:
【例1】 造血式扶貧:指政府部門或社會力量通過持續性地扶持農村產業發展,拓寬農產品銷售及消費渠道等,幫助貧困地區、貧困人口增收脫貧的扶貧方式。
下列屬于造血式扶貧的是:
A.某縣按照“東部林果、旅游,西部設施農業”的整體思路,一直堅持“產業+基地+車間”的產業發展模式,使農民年收入翻了一番,人均達到近萬元
B.某縣扶貧辦組織了200多名山區農民,經過嚴格培訓,輸送到東南沿海城市工作。這些農民每月都按時寄錢回家,家里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C.縣農科所資助某村貧困家庭100頭種羊,多次對他們進行科學養羊技術培訓,并安排技術人員進行“一對一”的專業指導
D.為了解決全村蘋果嚴重滯銷的問題,村里的幾個年輕人共同開辦了一個水果直銷網店。不到半月時間,所有蘋果就銷售一空
【答案】A
【知識點】判斷推理-定義判斷-單定義
【解析】
第一步,看提問方式,本題屬于選是題。
第二步,利用“關鍵信息法”找出定義中的關鍵信息。
政府部門或社會力量(主體);
持續性地扶持農村產業發展,拓寬農產品銷售及消費渠道(方式);
幫助貧困地區、貧困人口增收脫貧的扶貧方式(目的)。
第三步,辨析選項。
A項:某縣一直堅持“產業+基地+車間”的產業發展模式,使農民年收入翻了一番,符合關鍵信息,符合定義,可以暫時保留;
B項:“經過嚴格培訓,輸送到東南沿海城市工作”不屬于“持續性地扶持”,不符合關鍵信息②,不符合定義,排除;
C項:“資助某村貧困家庭100頭種羊”實際并不滿足關鍵信息①②提到的“持續性地扶持”。不符合定義;但在多次授課過程中發現,一部分考生對C選項仍存有質疑,認為“資助某村貧困家庭100頭種羊” 是否也屬于扶持的一種。對于存在的質疑,可以暫且保留下來;
D項:“村里的幾個年輕人共同開辦”不屬于“政府部門或社會力量”,明顯不符合關鍵信息①,不符合定義,排除。
因此,選擇A選項。
排除了B、D,這時就需要在A、C之間進行辨析。根據所勾畫出的關鍵信息② “持續性地扶持農村產業發展,拓寬農產品銷售及消費渠道”,發現A完全吻合;而C選項與之相比,“資助種羊”既算不上產業,只是一種物質資助,也沒有明確體現“幫助貧困地區、貧困人口增收脫貧的目的”。經過選項對比,遵循“擇優選擇原則”——在選項不和題干相沖突的前提下,選擇滿足題干條件最多的確定信息。C很明顯不如A項貼切,所以選擇A項。
(二)多定義
若題干當中存在多個定義,在準確勾畫出關鍵信息后,仍然無法理解定義的意思,無法辨析選項時,可以通過和題干當中另外一個相關定義的對比,找到區別點,把握定義的關鍵,在看選項時也可以運用“排除法”排掉干擾項。
【例2】變文和連文是古漢語中常用的修辭方法。變文是指為了避重而在相臨近的句子中采用同義詞來表達相同的意義。連文是指本來要表達甲,而連帶說到乙,使兩個相關聯的詞連在一起,但突出表達其中一個詞的意義。
根據上述定義,下列使用了連文這一修辭方法的是:
A.《史記・淮陰侯列傳》:“置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
B.《易經・系辭上傳》:“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
C.諸葛亮《出師表》:“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
D.賈誼《過秦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答案】B
【知識點】判斷推理-定義判斷-多定義
【解析】
第一步,看提問方式,本題屬于選是題,要求符合“連文”的定義。
第二步,找關鍵信息。
多定義,考查“連文”,利用“關鍵信息法”勾畫其關鍵信息如下:
本來要表達甲,而連帶說到乙;
、谑箖蓚相關聯的詞連在一起;
、弁怀霰磉_其中一個詞的意義。
定義的表述相對抽象,在結合選項的時候難以或無法選出與之匹配的,尤其選項也是比較難懂的句子時,那么就可以結合另外一個定義對比著來看,區分連文和變文。來看看“變文”的關鍵信息都有哪些:
、僭谙嗯R近的句子中;
、诓捎猛x詞來表達相同的意義。
發現明顯區別于前者,變文的特征比較明顯,那么很可能作為干擾項出現在選項中,可以嘗試“排除”變文的思路,看看能不能選出正確選項。
第三步,辨析選項。
A項:原指作戰把軍隊布置在無法退卻、只有戰死的境地,兵士就會奮勇前進,殺敵取勝,取得成功。“死”與“亡”為同義詞、“生”與“存”為同義詞,出現在相臨近的句子中,符合的是“變文”中的“采用同義詞來表達相同的意義”,所以可以直接排除。
B項:意思是以雷霆鼓動,以風雨滋潤。“雷”指自然界中的打雷,“霆”指打雷的余響,“雷霆”連在一起用,突出“雷”鼓蕩、震動的意義,本來要表達“雷”,連帶說到“霆”;“雨”有滋潤的含義,“風”和“雨”連在一起,更強調“雨”滋潤的意義,本來要表達“雨”,連帶說到“風”;均屬于“使兩個相關聯的詞連在一起,但突出表達其中一個詞的意義”,符合定義。
C項:意思是在兵敗的時候接受任務,在危機患難之間奉行使命。“敗軍之際”和“危難之間”為同義詞,出現在相臨近的句子中,符合的是“變文”中的“采用同義詞來表達相同的意義”, 直接排除。
D項:意思是向南攻取漢中,向西吞并巴、蜀,向東割取肥沃的地盤,向北占領要害的郡邑。“東”“南”“西”“北”為并列的方位詞,在句中作狀語,“漢中”“巴蜀”“膏腴之地”“要害之郡”為并列的地點,出現在相臨近的句子中,應是“變文”,直接排除。
綜上排除的三個選項都是干擾項——“變文”, 因此選擇B項。
最后,再來總結下定義判斷這類題目。注意題干是多定義還是單定義,多定義有時可根據題目鎖定目標定義,有時選項會有相應的定義匹配,要求判斷正誤。由于多定義有時題干和選項本身晦澀難懂,可以通過和其他定義的比對快速把握定義的核心關鍵詞對比著來看,在辨析選項時也可以用“排除法”。無論是單還是多定義,選項二選一難以抉擇,可以通過對比選項,根據“擇優選擇原則”,符合題干關鍵信息多的優先選。
解題方法是重要,對比看看又何嘗不是找到突破口的一種有效途徑呢?其實無論在圖形、定義、類比還是邏輯部分,這種思路都是少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