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17 09:11:27 甘肅公考考試網 //www.naichajmpt.cn/gwy/
關注公眾號領資料
QQ備考群
APP刷題
文章來源:華圖教育
行測數量關系科目的考試中,常會出現需要用到賦值法來解題的題目。那么賦值法是什么?什么時候賦值?怎么賦值?給誰賦值?下面我們就這些問題來探討一下。
所謂賦值法,就是給題目中的不確定的未知量賦予特值,注意一定是不確定的未知量,比如說題目要求路程,路程是未知量,但是路程一定是確定的量,不是不確定的,所以是不能給要求的這個量賦值的。
什么時候才會用到賦值法呢,從題目特征上來講,如果題目出現了很多的百分數或者比例等,沒有給出什么實際的量,我們就要想到用賦值法。而這種方法所解決的重要的題型通常是一些比例型的問題,比如行程問題、工程問題、溶液問題、經濟利潤問題,這些問題當中都包含了一個比例相關的核心公式,比如行程問題中有路程=速度×時間,工程問題中有工作總量=工作時間×工作效率,溶液問題中有溶質=溶液×濃度,經濟利潤問題中有利潤=利率×成本。也就是都有A=B×C模型的式子。往往題目會只給其中一個元素的實際值,這個時候需要我們對另外兩個量中的一個量賦值,進而來把第三個量表示出來,這樣三個量都知道了,就可以解決問題了。
怎么賦值呢?這要看題目給了什么條件,總的來說,賦值法有四種方法。
1、根據題目條件賦值;
2、按照給定量的公倍數賦值給總量
3、按照給定量的比例關系賦值
4、賦值給未知量為1;
下面我們結合例題具體來看一下如何操作:
例1:已知a>b>1, 則下列哪一個數最大?
A.B.ab
C.a+b D.
這個題目要比較四個數字的大小,但是沒有給a、b具體值,不好比較,題
目只是限定了a和b一個范圍,那么我們就在這個范圍里面賦值給a、b,同時為了好計算,我們就盡可能的賦比較小的值,那就讓a=3,b=2,那么A項就是13,B項就是6,C項就是5,D項就是11,所以A是最大的。
這就是我們需要知道某些量的值,但是題目沒有給,我們就在條件范圍之內賦值。這是第一種賦值方法。
例2:王處長從東北捎來一袋蘋果分給甲乙兩個科室的人員,每人可分得6 個,如果只分給甲科,每人可分得10個。問如果只分給乙科,每人可分得多少個?( )
A.8個 B.12個
C.15個 D.16個
在這樣一個A=B×C的式子當中,只給了C的量,沒有給A和B的量,而題目要求的是乙科室每個人分到多少個蘋果,需要知道乙科室的人數和總的蘋果個數,而這兩個量沒有給,這個時候就要想到賦值,我們發現,如果我們給總量賦值的話,總量除以平均數就得到人數,也就是通過賦值,第三個量時可以表示出來的,所以我們就選擇給總量賦值,同時為了好計算,因為總量需要除以平均數,所以,我們就按照給定的平均數的公倍數來賦值給總蘋果數,那就是30,30除以6得到甲乙兩科室的總人數為5人,30除以10,得到甲科室的人數為3人,所以乙科室就是2人,總的蘋果數30除以2得到15,也就是答案就是15個。
這就是按照給定量的公倍數賦值給總量,并進而表示出了第三個量。
例3:一件商品如果以八折出售,可以獲得相當于進價20%的毛利,那么如果以原價出售,可以獲得相當于進價百分之幾的毛利?( )
A.20% B.30%
C.40% D.50%
有的時候,我們還可以賦予未知量為1,如果發現這個量需要乘以某一個量,其他的量需要除以這個未知量,為了便于計算,我們就可以賦予這個未知量為1,這個常用于經濟利潤問題中。如上述例題。
,而題目中原價與成本都沒有給,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想到需要賦值,那么是賦值給成本呢,還是賦值給原價,我們知道成本是需要被原價除的一個數,我們就賦值給成本,那就是1。成本(1+利率)=售價,所以1×1.2=1.2就是打完八折以后的售價,1.2/0.8得到原價,于是我們通過題目中的其他條件表示出了原價,有了原價,有了成本就可以求利率了。那就是,于是利率就求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