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聞熱點
2024年春節期間,四川樂至縣牢牢把握旅游契機,結合傳統文化、紅色資源、地域特色資源等旅游產品,強化旅游宣傳,讓各族游客和市民在共迎新春的歡樂祥和節日氛圍中,互動互融,扎實做好文旅融合文章,不斷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樂至先后策劃推出一系列線上、線下音樂、戲劇、曲藝、民俗等新春活動。舉辦“龍耀新春·幸;ㄩ_”春節聯歡晚會、“經典民樂民歌·賀新春”新年音樂會、“龍行龘龘·這dou是樂至”抖音話題挑戰賽、“‘樂’享春節·曬年味”網絡互動活動、“新春·龍年曬幸福”線上征集活動、“安逸四川·非遺過大年”非遺展示展播活動、煙火氣中“樂至年”系列節目等線上線下惠民文化活動30余場次,線上線下觀看和參與群眾20余萬人次,圖書館、文化館服務市民2000余人次,豐富了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同時,以省級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基地陳毅故里景區為平臺,著力構建與紅色資源融合的多元娛樂場景,不斷拓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渠道,開展“傳承紅色文化·尋年味拾年俗”系列春節活動,通過觀看紅色電影、打卡集章、彩繪、投壺、下棋、剪紙等活動,結合紅色主題教育、青少年研學,講好“民族團結故事”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故事”,讓各族游客在感受紅色資源熏陶的同時,進一步增強對中華民族和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二、引申背景
《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沒有文化的旅游是淺顯的、空洞的旅游,沒有旅游的文化是難以創造完整價值鏈的文化,打造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的新圖景勢在必行。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明確提出,要推進文化和旅游業態融合、產品融合、市場融合,推動旅游演藝、文化遺產旅游、文化主題酒店、特色節慶展會等提質升級,支持建設集文化創意、旅游休閑等于一體的文化和旅游綜合體。
三、詞句積累
1.“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
2.文化與旅游相生共興,相輔相成。
3.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
4.必須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堅持優勢互補、相得益彰,讓“詩”和“遠方”在共創美好生活中“融”得自然、“合”得協調。
5.旅游與文化融合程度越高,旅游產品就越精粹,旅游吸引力就越強,旅游經濟就越發達。
【熱點2】以生態之優賦能高質量發展
一、新聞熱點
牢記囑托,奮進前行。湖北省荊州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度融入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發展方式向綠色低碳轉型,“儲值”生態資源,厚植發展底色,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實踐,一筆一劃繪就“萬里長江、美在荊江”的新畫卷。
2018年以來,荊州全面打響長江生態保衛戰,嚴格落實長江保護法,據《湖北日報》公布數據顯示,其累計投入400多億元實施流域治理和生態修復,創新開展治理新模式,以“鐵規鐵紀”護航大保護,“關停搬轉”化工企業75家,關停拆除長江干線碼頭340處,騰退岸線55公里,對1824個長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拆除洪湖、長湖圍網22.7萬畝,在長江兩岸造林69.7萬畝,復綠305處碼頭,組織572名管理員巡防長江岸線,啟動長江荊江段及洪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項目39個子項目……全市長江兩岸面貌“整容”后煥然一新,長江生態環境和水域生態功能持續改善提升。
江河湖水系連通,擁江而立的荊州兩岸,遍布“珠鏈”一般的內河、湖泊。2023年3月,荊州在湖北省率先發布市級流域綜合治理和統籌發展規劃綱要,以流域綜合治理為基礎,推動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聯防聯治,消除黑臭水體,持續推進流域環境質量改善,加速建設江漢平原生態宜居城市。
全方位保護,千年古城呈現秀美靈動生態圖景——藍天白云下,居民推窗見綠、出門見景;荊江風情帶上,游人漫步如織;天鵝洲長江故道,麋鹿奔騰江豚戲水;菱角湖濕地水草豐美,白鷺翩躚;百里洪湖蓮葉接天,鳥飛魚躍……
二、引申背景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綠色發展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重要理念,是突破資源環境瓶頸制約、轉變發展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和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綠色發展理念,體現了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對于建設美麗中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綠色發展是構建高質量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是解決污染問題的根本之策”。當前,我國經濟正由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綠色發展既蘊含著巨大的發展機遇和潛力,同時也將倒逼經濟社會體系全面轉型升級,進而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空間格局等,推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質量發展。
三、詞句積累
1.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
2.要實施全面節約戰略,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倡導綠色消費,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
3.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
4.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決不是對立的,關鍵在人,關鍵在思路。
5.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熱點3】推進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
新聞熱點
2024年3月,上海市寶山區月浦鎮區域化黨建工作圍繞“黨建引領、資源共享、服務民生”,針對基層治理中遇到的“缺乏資源支撐”“缺少資金保障”等難題,積極打破行政壁壘和條塊分割的界限,以轄區為陣地,以黨建為統領,以加強頂層設計為支撐,引導區域單位各顯所長、各盡其能,為基層一線“撐傘”,在參與治理中“破圈”,努力構建資源共享、事務共商、活動共辦、開放互動的區域化黨建發展格局,以新時代黨建共同體引領建設休戚與共的區域共同體、治理共同體、命運共同體。
月浦鎮緊盯城市治理體系化不足的問題,健全鎮區域化黨建聯盟體系,打破體制、隸屬、級別等壁壘,破解“統不起來”問題,變各領域黨建“自轉”為基層治理“公轉”。進一步完善以鎮黨委為核心,區域單位、居村和兩新黨組織等協同的區域化黨建賦能基層治理工作體系,建立“鎮—片區—村”三級區域化黨建聯席會議載體,基層治理由社區“小組唱”轉變為聯盟“大合唱”,充實全鎮治理力量,推動城鄉治理工作從單體自治向協調共治、以點連線成片協調發展。
二、引申背景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堅持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加強城市社區黨建工作,推進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持續整頓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有效實現黨的領導的堅強戰斗堡壘。”
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最末端,基層黨組織是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基層強則國家強,基層安則天下安,必須抓好基層治理現代化這項基礎性工作。”基層治理位于縱向行政體系與橫向社會網絡的交接部,推進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現代化,是國家治理的重要課題;鶎狱h建是抓好基層工作的牛鼻子,是推動黨的領導在基層落實落細的重要基石,是提升基層治理水平、破解基層治理難題的重要抓手,是實現基層治理現代化的關鍵環節。
三、詞句積累
1.“把加強基層黨的建設、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作為貫穿社會治理和基層建設的一條紅線。”
2.“要貫徹好黨的群眾路線,堅持社會治理為了人民。”
3.緊緊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深入群眾、深入基層,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舉措,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4.基層是黨的執政之基、力量之源。
5.基層黨組織與人民群眾連接最為緊密,基層治理效能直接影響著人民群眾滿意度。
【熱點4】促進民營經濟做大做優做強
新聞熱點
“本次大會,我們可以體會到縣委、縣政府的良苦用心,大家得到了很大尊重,特別暖心。”在2024年召開的浙江省金華市武義縣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暨重點產業鏈推進大會上,一位企業家表示。
這場高規格的大會,邀請了400多名企業家代表參會,并組織了花車巡游、授紅圍巾等暖心環節。在會場外,武義民營企業30年發展歷程圖片展和重點產業鏈產品展,展示了優秀民營企業家和優秀民營企業的風采;會場內,座位安排上也盡顯“與眾不同”,大會主席臺未設置領導席位,而且臺下座位的中間位置全都留給了企業家們;領獎臺上,站“C位”的仍然是企業家……
“要讓廣大企業家朋友走紅毯、站C位、唱主角。”武義縣委書記帥朝暉說。細節拉滿的背后,是武義對民營經濟發展的高度重視和對民營企業家的特別尊重。這次大會,既是民營經濟的表彰會,見證了武義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榮光,也是一場重點產業鏈發展推進會,再次吹響了“拼”起來的沖鋒號。
二、引申背景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要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堅持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是民營經濟產生和不斷發展壯大的根本制度保障。黨的十五大把“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確立為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明確提出“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六大提出“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黨的十八大進一步提出“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黨的十九大把“兩個毫不動搖”寫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
三、詞句積累
1.在我國經濟發展進程中,要不斷為民營經濟營造更好發展環境,幫助民營經濟解決發展中的困難,變壓力為動力,讓民營經濟創新源泉充分涌流,讓民營經濟創造活力充分迸發。
2.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
3.“黨中央始終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三個沒有變’,始終把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當作自己人。”
4.民營經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是推動我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力量。
5.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我國民營經濟只能壯大、不能弱化,不僅不能“離場”,而且要走向更加廣闊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