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4 11:45:11 甘肅事業單位考試網> www.naichajmpt.cn/sydw/
關注公眾號領資料
QQ備考群
APP看視頻刷題
文章來源:華圖教育
【導讀】華圖甘肅事業單位招聘考試網同步華圖教育發布: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 更多資訊請關注甘肅華圖微信公眾號(gshtjy),甘肅事業單位招聘考試培訓咨詢電話:0931-8186071,新浪微博@甘肅華圖,微信號: gshtjy420(點擊查看全省咨詢微信號)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于2000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設立,授予在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學技術發展中有卓越建樹、在科學技術創新、科學技術成果轉化和高技術產業化中 創造巨大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的科學技術工作者。
2024年6月24日,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在京揭曉,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授予攝影測量與遙感學家、武漢大學李德仁院士和凝聚態物理領域科學家、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
歷屆的獲獎者簡介如下:
年份:2000年
袁隆平
袁隆平致力于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是享譽海內外的著名農業科學家,中國雜交水稻事業的開創者和領導者,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吳文俊
吳文俊的研究工作涉及數學的諸多領域,其主要成就表現在拓撲學和數學機械化兩個領域。他為拓撲學做了奠基性的工作;他的示性類和示嵌類研究被國際數學界稱為“吳公式”“吳示性類”“吳示嵌類”,至今仍被國際同行廣泛引用。
年份:2001年
王選
王選主要致力于文字、圖形、圖像的計算機處理研究,1975年開始主持華光和方正型計算機激光漢字編排系統的研制,用于書刊、報紙等正式出版物的編排,為新聞出版全過程的計算機化奠定了基礎。被譽為“中國現代畢昇”。
黃昆
出生于中國北京,祖籍浙江嘉興。黃昆畢生致力于凝聚態物理科學的研究和教育。主要成就:
1.黃散射—雜質或缺陷引起的漫散射;
2.多聲子躍遷理論的創始人;
3.聲子極化激元及黃方程;
4.準二維系統光學聲子的“黃—朱模型”等。
年份:2002年
金怡濂
金怡濂作為運控部分負責人之一,參加了中國第一臺通用大型電子計算機的研制,此后長期致力于電子計算機體系結構、高速信號傳輸技術、計算機組裝技術等方面的研究與實踐,先后主持研制成功多種當時居國內領先地位的大型計算機系統。他是中國高性能計算機領域著名專家,中國巨型計算機事業開拓者,“神威”超級計算機總設計師,有“中國巨型計算機之父”美譽。
年份:2003年
劉東生
劉東生畢生從事地球科學研究,平息170多年來的黃土成因之爭,建立了250萬年來最完整的陸相古氣候記錄,近60年從事地學研究中,在中國的古脊椎動物學、第四紀地質學、環境科學和環境地質學、青藏高原與極地考察等科學研究領域中,特別是黃土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創立了黃土學,帶領中國第四紀研究和古全球變化研究領域躋身于世界領先行列,被譽為“黃土之父”。
王永志
王永志長期致力于中國戰略導彈和運載火箭的總體設計與研制工作,參加和主持了6個導彈型號、2個運載火箭型號和“神舟”系列飛船的設計研制工作,也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開創者之一和學術技術帶頭人。
年份:2005年
葉篤正
葉篤正早期從事大氣環流和長波動力學研究,提出長波能量頻散理論;20世紀50年代,提出青藏高原在夏季是熱源的見解,由此開拓了大地形熱力作用研究和青藏高原氣象學;提出北半球大氣環流季節性突變并引發一系列研究;60年代對大氣風場和氣壓場的適應理論作出重要貢獻;70年代后期,從事地-氣關系和倡導全球變化研究并在國際上占有一席之地,是中國現代氣象學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國大氣物理學創始人、全球氣候變化研究的開拓者。
吳孟超
吳孟超是最先提出中國人肝臟解剖“五葉四段”的新見解,在國內首創常溫下間歇肝門阻斷切肝法,率先突破人體中肝葉手術禁區,建立了完整的肝臟海綿狀血管瘤和小肝癌的早期診治體系。他是中國肝臟外科的開拓者和主要創始人之一,被譽為“中國肝膽外科之父”。
年份:2006年
李振聲
李振聲主要是從事小麥遺傳與遠緣雜交育種研究,同時開展了農業發展戰略研究,系統研究了小麥與偃麥草遠緣雜交并育成了“小偃”系列品種,育成了小偃4號、5號、6號等高產、抗病、優質小麥品種,以及育成小偃麥8倍體、異附加系、異代換系和異位系等雜種新類型。
他是農業發展戰略專家、小麥遺傳育種學家,中國小麥遠緣雜交育種奠基人,有“當代后稷”和“中國小麥遠緣雜交之父”之稱。
年份:2007年
閔恩澤
閔恩澤主要從事石油煉制催化劑制造技術領域研究。
20世紀60年代主持開發了制造磷酸硅藻土疊合催化劑的混捏—浸漬新流程通過中型試驗,提出了鉑重整催化劑的設計基礎,研制成功航空汽油生產急需的小球硅鋁催化劑,主持開發成功微球硅鋁裂化催化劑。
20世紀80年代開展了非晶態合金等新催化材料和磁穩定床等新反應工程的導向性基礎研究。
1995年,閔恩澤進入綠色化學的研究領域,策劃指導開發成功化纖單體己內酰胺生產的成套綠色技術和生物柴油制造新技術。
他是中國煉油催化應用科學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術自主創新的先行者,綠色化學的開拓者,被譽為“中國催化劑之父”。
吳征鎰
吳征鎰參加并領導中國植物資源考察,開展植物系統分類研究,發表和參與發表的植物新分類群1766個,是中國植物學家發現和命名植物最多的一位,改變了中國植物主要由外國學者命名的歷史。他系統全面地回答了中國現有植物的種類和分布問題,摸清了中國植物資源的基本家底。提出“被子植物八綱系統”的新觀點。
年份:2008年
王忠誠
王忠誠在神經外科診斷、治療、科研、教學、預防及流行病學調研方面進行了系統研究和實踐,取得了突出成就,在腦干腫瘤、腦動脈瘤、腦血管畸形、脊髓內腫瘤等方面都有獨到之處和重大貢獻,他帶領的科研團隊取得了科研成果66項,其中國家級獎勵8項,發表論文300篇,專著20部。
他是神經外科專家、中國神經外科事業的開拓者和創始人之一。
徐光憲
徐光憲長期從事物理化學和無機化學的教學和研究,涉及量子化學、化學鍵理論、配位化學、萃取化學、核燃料化學和稀土科學等領域,基于對稀土化學鍵、配位化學和物質結構等基本規律的深刻認識,發現了稀土溶劑萃取體系具有“恒定混合萃取比”基本規律,在20世紀70年代建立了具有普適性的串級萃取理論。被譽為“中國稀土之父”“稀土界的袁隆平”。
年份:2009年
谷超豪
谷超豪主要從事偏微分方程、微分幾何、數學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學工作,在一般空間微分幾何學、齊性黎曼空間、無限維變換擬群、雙曲型和混合型偏微分方程、規范場理論、調和映照和孤立子理論等方面取得了系統、重要的研究成果,特別是首次提出了高維、高階混合型方程的系統理論,在超音速繞流的數學問題、規范場的數學結構、波映照和高維時空的孤立子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孫家棟
孫家棟從事航天工作60年來,主持研制了45顆衛星;在中國自主研制發射的100個航天飛行器中,由孫家棟擔任技術負責人、總設計師或工程總師的就有34顆,占整個中國航天飛行器的三分之一。他是中國人造衛星技術、衛星導航技術和深空探測技術開創者之一。
年份:2010年
師昌緒
師昌緒長期從事高溫合金、合金鋼、金屬腐蝕與防護等領域的研究。
王振義
王振義長期以來從事醫學內科血液學領域的研究及臨床工作,開創了白血病和腫瘤的誘導分化療法,在國際上首創用國產全反式維甲酸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成功實現了將惡性細胞改造為良性細胞的白血病臨床治療新策略,奠定了誘導分化理論的臨床基礎;確立了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治療的“上海方案”,闡明了其遺傳學基礎與分子機制,樹立了基礎與臨床結合的成功典范;建立了中國血栓與止血的臨床應用研究體系。他是中國血栓與止血專業的開創者之一,被譽為“癌癥誘導分化之父”。
年份:2011年
吳良鏞
吳良鏞是我國人居環境科學的創建者。他建立了以人居環境建設為核心的空間規劃設計方法和實踐模式,為實現有序空間和宜居環境的目標提供理論框架。
謝家麟
謝家麟主要從事加速器研制,是中國粒子加速器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為中國高能粒子加速器從無到有并躋身世界前沿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中國高能物理實驗基地的建造作出了卓越貢獻。
年份:2012年
鄭哲敏
鄭哲敏早期在水彈性力學研究中取得成就,長期從事固體力學研究,擅長運用力學理論解決工程實際問題,提出了流體彈塑性體模型和理論,并在爆炸加工、巖土爆破、核爆炸效應、穿甲破甲、材料動態破壞、瓦斯突出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倡導海洋工程力學、材料力學性能、環境災害力學的研究,創建了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非線性連續介質力學實驗室,為推動中國力學事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他是中國爆炸力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中國力學學科建設與發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之一。
王小謨
王小謨從事雷達研制工作50余年,先后主持研制過中國第一部三坐標雷達等多部世界先進雷達,在國內率先力主發展國產預警機裝備,提出中國預警機技術發展路線圖,構建預警機裝備發展體系,主持研制中國第一代機載預警系統,引領中國預警機事業實現跨越式、系列化發展,并邁向國際先進水平。他是中國著名雷達專家,中國現代預警機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被譽為“中國預警機之父”。
年份:2013年
張存浩
張存浩是中國高能化學激光奠基人、分子反應動力學奠基人之一,長期從事催化、火箭推進劑、化學激光、分子反應動力學等領域的研究。研究雙共振光譜學和分子碰撞傳能,短波長化學激光新體系。研究水煤氣催化合成液體燃料,在發展熔鐵催化劑和解決流化床傳熱與反混問題上有所貢獻。
程開甲
程開甲是中國核武器研究的開創者之一,在核武器的研制和試驗中作出突出貢獻。開創、規劃領導了抗輻射加固技術新領域研究。是中國定向能高功率微波研究新領域的開創者之一。出版了中國第一本固體物理學專著,提出了普遍的熱力學內耗理論,導出了狄拉克方程,提出并發展了超導電雙帶理論和凝聚態TFDC電子理論。
年份:2014年
于敏
于敏在中國氫彈原理突破中解決了一系列基礎問題,提出了從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設想,起了關鍵作用。此后長期領導核武器理論研究、設計,解決了大量理論問題。對中國核武器進一步發展到國際先進水平作出了重要貢獻。被譽為“中國氫彈之父”。
年份:2016年
趙忠賢
趙忠賢長期從事低溫與超導研究,探索高溫超導電性研究。研究氧化物超導體BPB系統及重費米子超導性,在Ba-La-Cu-O系統研究中,注意到雜質的影響,并參與發現了液氮溫區超導體。
趙忠賢及其合作者都取得了重要成果:即獨立發現液氮溫區高溫超導體和發現系列50K以上鐵基高溫超導體并創造55K紀錄。
屠呦呦
屠呦呦發現的青蒿素,為人類抗瘧藥物開拓了新方向,以青蒿素為基礎的聯合療法(ACTs)在全球得到廣泛使用,挽救了數百萬人生命。
年份:2017年
王澤山
王澤山系統地研究了發射藥及其裝藥理論;發明低溫感技術,提高了發射效率,使發射威力超過中國國外同類裝備的水平;研究和解決了廢棄火炸藥再利用的有關理論和綜合性處理技術,實現了資源化再利用,改善了安全,降低了公害,有明顯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發明了一種高密度火藥裝藥技術,已推廣應用。
侯云德
侯云德從事醫學病毒學研究已有半個多世紀,在分子病毒學、基因工程干擾素等基因藥物的研究和開發以及新發傳染病控制等方面具有突出建樹,為我國醫學分子病毒學、基因工程學科和生物技術的產業化,以及傳染病控制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年份:2018年
劉永坦
劉永坦長期致力于電子工程的教學與研究工作,特別是對新體制雷達系統與信號處理技術的研究,是中國對海探測新體制雷達理論體系的奠基人。
錢七虎
錢七虎致力于防護工程和技術研究,建立了一系列的防護體系,為中國防護工程發展作出開拓性、歷史性貢獻。除此之外,他的科研成果豐富,先后撰寫了《防護結構計算原理》《迎接我國城市地下空間開發高潮》等諸多作品。
年份:2019年
黃旭華
作為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為核潛艇研制和跨越式發展作出巨大貢獻,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
曾慶存
曾慶存院士為現代大氣科學和氣象事業的兩大領域——數值天氣預報和氣象衛星遙感做出了開創性和基礎性的貢獻,為國際上推進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發展成為現代先進學科做出了關鍵性貢獻,并密切結合國家需要,為解決軍用和民用相關氣象業務的重大關鍵問題做出了卓著功績。
年份:2020年
顧誦芬
顧誦芬主要從事飛機的氣動力設計,直接組織領導和參與了低、中、高三代飛機中的多種飛機氣動布局和全機的設計。在中國國內首創兩側進氣方案;抓住初級教練機失速尾旋特點,通過計算機翼環量分布,從優選擇了機翼布局;消化吸收中國國外機種的技術,利用中國國內條件,創立超音速飛機氣動設計程序和計算方法;解決了方向安定性和排除抖振等重大技術關鍵,確保了飛機定型;利用系統工程管理方法,把飛機的各專業系統技術融合在一個總體優化的機型內。
王大中
王大中是國際核能領域的著名學者、戰略科學家,致力于發展具有固有安全特性的先進核能系統。他帶領產學研聯合團隊實現了我國高溫氣冷堆技術從跟跑、并跑到領跑的整體發展過程,為我國在先進核能領域逐步走向世界前沿奠定了重要技術基礎。
年份:2023年
李德仁
李德仁長期從事遙感、全球衛星定位和地理信息系統為代表的地球空間信息學的教學研究,提出了處理測量誤差的可靠性和可區分理論和空間數據挖掘理論。
20世紀80年代,李德仁首創從驗后方差估計導出粗差定位的選權迭代法,被命名為“李德仁方法”。
1985年,提出包括誤差可發現性和可區分性在內的基于兩個多維備選假設的擴展的可靠性理論,解決了測量學的一個百年難題。
20世紀90年代以來,提出地球空間信息科學的概念和理論體系,推進遙感、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和地理信息系統(3S)的集成與應用。
進入21世紀,倡導和推進中國高分辨率對地觀測技術的發展和商業化運營,提出廣義和狹義空間信息網格的概念與理論,推進數字地球和智慧地球的建設。
薛其坤
薛其坤的主要研究方向為掃描隧道顯微學、表面物理、自旋電子學、拓撲絕緣量子態和低維超導電性等。
研究工作主要涉及利用掃描隧道顯微鏡、高/低能電子衍射、光學探針以及各種表面分析手段研究各種金屬、半導體表面晶體結構/化學性質、異/同質結薄膜外延和低維納米結構的生長動力學和控制。在微電子工業上具有廣泛用途的化合物半導體GaAs和GaN生長表面的兩維晶體結構、光學性質以及相關異質結外延中應力釋放問題、InAs/GaAs量子點的形成機理和穩定性、納米團簇的生長、C60/C84/C70在半導體上的薄膜生長等研究中做過比較系統的工作。研究興趣包括稀磁半導體的分子束外延生長和自旋注入、低維納米結構的磁性和在自旋電子學中的應用、量子效應對低維納米結構電子性質的影響(比如催化)等。
【試題演練】
【例1】(多選)2024年6月24日,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在京揭曉,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授予攝影測量與遙感學家、武漢大學( )院士和凝聚態物理領域科學家、清華大學( )院士。
A.李德仁
B.王大中
C.薛其坤
D.黃旭華
【答案】AC
【解析】第一步,本題考查時政熱點。
第二步,2024年6月24日,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在京揭曉,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授予攝影測量與遙感學家、武漢大學李德仁院士和凝聚態物理領域科學家、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AC項正確。
因此,選擇AC選項。
——相關閱讀——
以上是《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全部內容,更多資訊請繼續查看:甘肅事業單位考試網(http://www.naichajmpt.cn/)
(編輯:shirui)華圖教育兔小妹
微信公眾號
公告啥時候出?
報考問題解惑?報考條件?
報考崗位解惑 怎么備考?
沖刺資料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