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19 18:29:31 甘肅公務員考試網 //www.naichajmpt.cn/gwy/ 文章來源:甘肅中醫藥大學
【導讀】華圖甘肅醫療人才網提供以下社會招聘考試信息:甘肅中醫藥大學發布:2020年甘肅中醫藥大學專升本中醫學專業科目考試大綱,關注公眾號:甘肅華圖(gshtjy),獲取更多資訊!
第一部分《中醫基礎理論》考試大綱
章 |
節 | 細目 | 要點 |
緒論 |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 |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 |
(1)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的條件 (2)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的標志 |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發展 |
中醫學理論體系發展各時期的重要醫家及其著作與主要學術思想; 金元四大家的代表著作、主要學術創新及其流派 |
||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主要特點 | 整體觀念 |
(1)人是一個有機整體 (2)人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 (3)人與社會環境的統一性 |
|
辨證論治 |
(1)癥、證、病的概念及關系 (2)辨證與論治的概念及關系 (3)同病異治與異病同治的概念 |
||
中醫學的主要思維方式 | 象思維 | 象思維的概念及形象思維、意象思維和應象思維的概念及應用舉例 | |
系統思維 | 系統思維的概念及整體宏觀、天人合一的概念及應用舉例 | ||
變易思維 | 變易思維的概念及恒動變化、動靜相召的概念及應用舉例 | ||
第一章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
氣一元論
|
氣的哲學概念與氣一元論 |
(1)氣的概念的形成 (2)氣的哲學概念 (3)氣一元論的概念 |
氣一元論的基本內容 |
(1)氣的物質性 (2)氣是萬物的本原 (3)氣的運動是萬物變化的根源 (4)氣是天地萬物相互聯系的中介 |
||
陰陽學說 |
陰陽的概念與 歸類 |
(1)陰陽概念的形成 (2)陰陽的基本概念及中醫學應用舉例 (3)陰陽特性與歸類及中醫學應用舉例 |
|
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 |
(1)陰陽交感的概念、內容及中醫學應用舉例 (2)陰陽對立的概念、內容及中醫學應用舉例 |
||
(3)陰陽互根的概念、內容及中醫學應用舉例 (4)陰陽消長的概念、內容及中醫學應用舉例 |
|||
(5)陰陽轉化的概念、內容及中醫學應用舉例 (6)陰陽自和的概念、內容及中醫學應用舉例 |
|||
五行學說 | 五行的概念、特性與歸類 |
(1)五行概念的形成 (2)五行的基本概念 (3)五行的特性與歸類 |
|
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 |
(1)五行生克制化:五行相生、相克、制化 (2)五行生克異常:五行母子相及及其中醫學應用舉例;五行相乘與相侮的概念、次序、形成原因和相互關系及其中醫學應用舉例 |
||
第二章 藏象 |
概述 | 藏象的基本概念 | 藏象及藏象學說的概念 |
藏象學說的形成 | 古代解剖學認識;長期生活實踐的觀察;醫療實踐經驗的積累;古代哲學思想的滲透 | ||
藏象學說的特點 | 五臟功能系統觀;五臟陰陽時空觀 | ||
臟腑的分類及其各自的生理特點 | 臟腑的分類及其各自的生理特點 | ||
五臟 | 心 | 心的生理特性、生理功能、系統聯系 | |
肺 | 肺的生理特性、生理功能、系統聯系 | ||
脾 | 脾的生理特性、生理功能、系統聯系 | ||
肝 | 肝的生理特性、生理功能、系統聯系 | ||
腎 | 腎的生理特性、生理功能、系統聯系 | ||
六腑 | 膽 | 膽的主要生理功能 | |
胃 | 胃的主要生理功能 | ||
小腸 | 小腸的主要生理功能 | ||
大腸 | 大腸的主要生理功能 | ||
膀胱 | 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 | ||
三焦 | 六腑三焦的生理功能,部位三焦的劃分及各自的生理功能;辨證三焦 | ||
奇恒之腑 | 奇恒之腑 | 奇恒之腑的概念及特點 | |
腦 | 腦的生理功能 | ||
髓 | 髓的生理功能 | ||
女子胞 | 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 ||
臟腑之間的關系 | 臟與臟之間的關系 |
(1)心與肺 (2)心與脾 (3)心與肝 (4)心與腎 (5)肺與脾 (6)肺與肝 (7)肺與腎 (8)肝與脾 (9)肝與腎 (10)脾與腎 |
|
腑與腑的關系 |
六腑以通為用,以降為和 生理功能的相互聯系和密切配合,病變相互影響 |
||
臟與腑的關系 |
(1)心與小腸 (2)肺與大腸 (3)脾與胃 (4)肝與膽 (5)腎與膀胱 |
||
五臟與奇恒之腑之間的關系 |
五臟與腦,五臟與脈,五臟與骨、髓, 五臟與女子胞 |
||
第三章 精氣血 津液 |
精 | 人體之精的基本概念 | 人體之精的概念,廣義之精和狹義之精 |
人體之精的生成、貯藏與施泄 | 精的生成、貯藏與施泄 | ||
第三章 精氣血 津液 |
精 | 人體之精的功能 | 繁衍生命,濡養、化血、化氣、化神等作用。 |
人體之精的分類 |
先天之精與后天之精; 臟腑之精;生殖之精。 |
||
氣 | 人體之氣的基本概念 |
人體內活力很強、運行不息的極細微物質 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 |
|
人體之氣的生成 | 物質基礎相關臟腑 | ||
人體之氣的運動與變化 |
(1)氣機的概念;氣運動的基本形式與意義; 臟腑之氣的運動規律; 氣運動失常的表現形式 (2)氣化的概念,氣化的形式 (3)氣機與氣化的關系 |
||
人體之氣的功能 |
(1)推動作用 (2)溫煦作用 (3)防御作用 (4)固攝作用 (5)中介作用 |
||
人體之氣的分類 | 元氣的概念、組成、分布及功能宗氣的概念、組成、分布及功能營氣的概念、組成、分布及功能衛氣的概念、組成、分布及功能 (5)臟腑之氣、經絡之氣的概念 | ||
血 | 血的基本概念 | 行于脈中,循環流注全身,具有營養和滋潤作用的紅色液態物質 | |
血的生成 | 物質基礎相關臟腑 | ||
血的運行 | 維持血液運行的主要因素相關臟腑 | ||
血的功能 |
(1)濡養 (2)化神 |
||
津液 | 津液的基本概念 | 津與液的概念、區別 | |
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 |
(1)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 (2)相關臟腑 |
||
津液的功能 |
(1)滋潤濡養 (2)充養血脈 |
||
神 | 人體之神的基本概念 | 廣義之神與狹義之神的基本概念 | |
人體之神的生成 |
精氣血津液為化神之源; 臟腑精氣對外界環境的應答。 |
||
人體之神的功能 |
(1)主宰人體的生命活動 (2)主宰精神活動 (3)調節精氣血津液 (4)調節臟腑功能 |
||
人體之神的分類 | 五神情志思維 | ||
第三章 精氣血 津液 |
精氣血津液之間的關系 | 氣與血的關系 |
(1)氣為血之帥(氣能生血、行血、攝血) (2)血為氣之母(血能養氣,血能載氣) |
氣與津液的關系 |
(1)氣對津液的作用:氣能生津;氣能行津;氣能攝津 (2)津液對氣的作用:津能化氣;津能載氣 |
||
精血津液之間的關系 | 精血同源津血同源 | ||
精氣神之間的關系 | 精氣相關精神互用神氣互生 | ||
第四章 經絡 | 概述 | 經絡的基本概念 | 經絡的概念,經脈與絡脈的概念和區別 |
經絡學說的形成 | 經絡概念的產生,經絡理論體系的建立 | ||
經絡系統的組成 | 經脈、絡脈 | ||
十二經脈 | 十二經脈的名稱 | 十二經脈的名稱 | |
十二經脈的走向和交接規律 | 走向規律交接規律 | ||
十二經脈的分布規律 | 在頭面部、四肢部、軀干部的分布規律 | ||
十二經脈的表里關系 | 手太陽與少陰為表里;少陽與厥陰為表里;陽明與太陰為表里 | ||
十二經脈的氣血流注次序 | 十二經脈氣血流注次序 | ||
奇經八脈 | 奇經八脈的概念 | 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的總稱 | |
奇經八脈的主要生理功能 | 密切十二經脈的聯系;調節十二經脈氣血;與某些臟腑關系密切 | ||
奇經八脈的循行規律和基本功能 |
督脈的循行規律和生理功能 (2)任脈的循行規律和生理功能 (3)沖脈的循行規律和生理功能 (4)帶脈的循行規律和生理功能 (5)陰蹺脈、陽蹺脈的循行規律和生理功能 (6)陰維脈、陽維脈的循行規律和生理功能 |
||
經別、經筋、皮部、別絡 |
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二皮部 十五別絡 |
經別的概念;經筋的概念;皮部的概念; 別絡的概念 |
|
經絡的生理功能和應用 | 經絡的生理功能 | 溝通聯系作用運行氣血作用感應傳導作用調節功能平衡 | |
經絡學說的應用 | 闡釋病機變化指導疾病診斷指導疾病治療 | ||
第五章 體質 |
體質的概念與構成要素 | 體質的概念與特點 | 體質的基本概念體質的特點 |
體質的構成要素與評價 | 體質的構成要素體質的評價指標理想體質的標志 | ||
第五章 體質 |
體質的生理學基礎與形成因素 | 體質的生理學基礎 | 體質與臟腑經絡及精氣血津液的關系 |
體質的形成因素 |
(1)先天因素(父母稟賦、性別差異) (2)后天因素(年齡因素、飲食因素、勞逸所傷、情志因素、地理因素、疾病針藥及其他因素) |
||
體質的分類 | 體質的基本分類及特征 | 陰陽平和質、偏陽質、偏陰質的體質特征 | |
體質學說的應用 | 體質學說的臨床應用 | 體質與養生體質與病因體質與病機體質與辨證論治 | |
第六章 病因 |
外感病因 | 六淫 |
六淫與六氣的概念、區別及六淫致病共同特點 (1)風邪的性質及致病特點 (2)寒邪的性質及致病特點 (3)暑邪的性質及致病特點 (4)濕邪的性質及致病特點 (5)燥邪的性質及致病特點 (6)火邪的性質及致病特點 |
癘氣 | 癘氣的概念癘氣的性質及致病特點影響癘氣產生的因素 | ||
內傷病因 | 七情內傷 |
(1)七情、七情內傷的基本概念 (2)七情內傷致病的特點 |
|
飲食失宜 | 飲食不節、飲食不潔、飲食偏嗜的致病特點 | ||
勞逸過度 | 過勞、過逸的致病特點 | ||
病理產物性病因 | 痰飲 |
(1)痰飲的基本概念 (2)痰飲的形成 (3)痰飲的致病特點 |
|
瘀血 |
(1)瘀血的概念 (2)瘀血的形成 (3)瘀血的致病特點 |
||
結石 |
(1)結石的基本概念 (2)結石的形成 (3)結石的致病特點 |
||
其他病因 | 外傷 | 外力損傷,燒燙傷,凍傷,蟲獸所傷等 | |
諸蟲 | 蛔蟲、蟯蟲、絳蟲、鉤蟲、血吸蟲等 | ||
毒邪 | 毒邪的概念、形成和致病特點 | ||
藥邪 | 藥邪的概念、形成和致病特點 | ||
醫過 | 醫過的概念、形成和致病特點 | ||
先天病因 | 胎弱、胎毒的概念 | ||
第七章 病機 |
發病 | 發病的基本原理 |
(1)正氣不足是發病的內在因素 (2)邪氣是發病的重要條件 (3)邪正相搏的勝負與發病 |
第七章 病機 |
發病 | 影響發病的主要因素 | 環境因素、體質因素、精神狀態與發病 |
發病類型 |
(1)感邪即發 (2)徐發 (3)伏而后發 (4)繼發 (5)復發:復發的基本特點、主要類型、誘因 |
||
基本病機 | 邪正盛衰 |
(1)邪正盛衰與虛實變化 虛實病機;虛實錯雜;虛實轉化;虛實真假 (2)邪正盛衰與疾病轉歸 正勝邪退;邪去正虛;邪勝正衰; 邪正相持;正虛邪戀 |
|
陰陽失調 |
(1)陰陽偏勝的病機特點 陽勝則熱;陽勝則陰; 陰勝則寒;陰勝則陽病 (2)陰陽偏衰的病機特點 陽虛則寒;陰虛則熱 |
||
(3)陰陽互損的病機特點 陽損及陰;陰損及陽 (4)陰陽格拒的病機特點 陰盛格陽,真寒假熱證; 陽盛格陰,真熱假寒證 |
|||
(5)陰陽轉化的病機特點 由陰轉陽,由陽轉陰 (6)陰陽亡失的病機特點 亡陽;亡陰 |
|||
精氣血的失常 |
(1)精的失常 精虛與精的施泄失常(失精、精瘀)的病機 |
||
(2)氣的失常 氣虛與氣機失調(氣滯、氣逆、氣陷、氣閉、氣脫)的病機 |
|||
(3)血的失常 血虛與血運失常(血寒、血熱、血瘀、出血)的病機 |
|||
(4)精氣血關系失調 精與氣血關系的失調 氣與血關系的失調 |
|||
津液失常 |
(1)津液不足:傷津、脫液 (2)津液輸布排泄障礙:濕濁內生、痰飲凝聚、水液貯留 (3)津液與氣血關系失調 |
||
內生五邪 | 內生五邪的概念與病機 |
內生五邪的概念 (1)風氣內動 肝陽化風、熱極生風、陰虛風動、血虛生風 (2)寒從中生 (3)濕濁內生 (4)津傷化燥 (5)火熱內生 陽盛化火,邪郁化火,五志化火,陰虛火旺 |
|
第七章 病機 |
疾病傳變 | 疾病傳變的形式 |
(1)病位傳變 (2)病性轉化 |
影響疾病傳變的因素 | 環境因素,生活因素,體質因素,病邪因素,診治因素等 | ||
第八章 養生與防治原則 |
養生 | 養生的概念與衰老機制 | 養生的基本概念;衰老的概念及機制 |
養生的基本原則 | 順應自然;形神共養;保精護腎;調養脾胃 | ||
治未病 | 未病先防 |
(1)養生以增強正氣 (2)防止病邪侵害 |
|
既病防變 |
(1)早期診治 (2)防止傳變 |
||
愈后防復 | 謹防勞復、食復、藥復 | ||
治則 | 治則、治病求本 | 治則、治病求本的概念 | |
正治與反治 |
(1)正治的概念、適應證、應用舉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 (2)反治的概念、適應證、應用舉例(熱因熱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
||
治標與治本 |
(1)緩則治本 (2)急則治標 (3)標本兼治 |
||
扶正與祛邪 |
(1)扶正祛邪的概念 (2)扶正祛邪的運用 運用原則;具體運用(單獨運用,同時運用,先后運用) |
||
調整陰陽 |
(1)損其有余 瀉其陽盛,損其陰盛。 (2)補其不足 陰陽互制之調補陰陽,陰陽互濟之調補陰陽,陰陽并補,回陽救陰 |
||
調和臟腑 |
(1)順應臟腑生理特性 (2)調和臟腑陰陽氣血 (3)調和臟腑相互關系 |
||
調理精氣血津液 |
(1)調精 (2)調氣 (3)調血 (4)調津液 (5)調理精氣血津液的關系 |
||
三因制宜 |
(1)因時制宜 用溫遠溫,用熱遠熱,用涼遠涼,用寒遠寒。 (2)因地制宜 (3)因人制宜 |
第二部分 《中醫內科學》考試大綱
上 篇總論
1.了解中醫內科學的定義,中醫內科疾病的分類、命名及發病學特點,中醫內科學術理論的起源與發展。
2.了解內科疾病辨證論治思路與原則
3.了解中醫內科疾病辨證論治概要
下篇各論
一、肺系病證
感 冒
1.了解感冒屬外感疾病,明確臨床主要特征。
2.掌握感冒的病因病機為六淫入侵,衛表不和。
3.掌握風寒、風熱、暑濕、虛體感冒等常見證型的證治方藥。
4.掌握虛體感冒的證治。
咳 嗽
1.了解咳嗽的一般概念。
2.掌握咳嗽有外感、內傷之分,其病變重點在肺,而關系到他臟。
3.了解咳嗽的診查要點。
4.熟悉外感咳嗽治療以疏散外邪,宣通肺氣為主;內傷咳嗽治療重在調理臟腑功能,祛邪止咳或補肺養正。
5.掌握常見各類咳嗽的辨證論治。
哮 病
1.掌握哮病的概念和特征。
2.熟悉哮病的發生是痰伏于肺,因外感、飲食、體虛病后等因素而誘發。
3.掌握哮病的病理因素以痰為主,發作時的病理變化是痰阻氣道,肺失宣降。
4.熟悉病理性質有虛實不同,邪實正虛,發時以邪實為主,未發時以正虛為主。
5.掌握發時當治標顧本,平時當治本顧標的治療原則。
6.掌握哮病的辨證論治。
喘 證
1.掌握喘證的概念和臨床特征。
2.熟悉喘證的主要成因是外邪侵襲,飲食不當,情志所傷,勞欲久病所致。病理機制,實喘在肺、虛喘在肺腎兩臟。
3.掌握實喘、虛喘的鑒別和各型證治。
4.熟悉虛實夾雜和喘脫的治療。
肺 脹
1.掌握肺脹的概念。
2.熟悉肺脹的病理因素是痰濁、水飲、血瘀,病位主要在肺,涉及腎、心等臟,后期可出現痰迷心包,肝風內動,喘脫等危候。
3.掌握肺脹的辨治原則以及各個證型的證治。
肺 癰
1.熟悉本病特征及病因。
2.掌握各個階段的辨證要點,掌握治療本病的治則、治法。
3.熟悉肺癰各個不同階段的具體治法。
肺 癆
1.掌握肺癆的概念。
2.了解瘵蟲感染與正氣虛弱導致發病的相互關系。熟悉本病病位在肺,但可傳及其它臟腑,尤以脾腎為主的特點。
3.掌握本病主要病機,治療原則。
4.熟悉肺癆常見證型的辨證施治。
二、 心系病證
心 悸
1.掌握心悸的一般概念和特征。
2.了解心悸的病因,掌握心悸的病機。
3.熟悉心悸的診斷要點;心悸與怔忡、奔豚的鑒別,了解辨病診查知識。
4.熟悉心悸辨證應分辨虛實標本主次,治療當區分痰、飲、火、瘀的偏勝及陰虛、陽虛、血虛、氣虛之不同。
5.掌握心悸常見證的證治方藥。
胸 痹
1.掌握胸痹的一般概念和特征。
2.掌握胸痹的病因病機
3.掌握胸痹的診斷要點,熟悉胸痹與懸飲、胃脘痛、真心痛的鑒別,了解辨病診查知識。
4.掌握胸痹辨證要點及治療原則。
5.掌握胸痹證的辨證論治。
6.熟悉胸痹的輕重、順逆證候的辨別及治療。
心 衰
1.掌握心衰的概念及臨床特征。
2.熟悉心衰的病因有久病耗傷、感受外邪、七情所傷、勞倦內傷等。掌握心衰的病機是心氣不足、心陽虧虛。
3.熟悉心衰的診斷要點及其與喘證、鼓脹、水腫的鑒別。
4.熟悉心衰的辨證要點及治療原則。
5.掌握心衰常見證型的辨證論治。
不 寐
1.熟悉不寐的一般概念及特征。
2.熟悉不寐的病因,掌握不寐病理變化總屬陽盛陰衰,陰陽失交。
3.熟悉不寐的診斷要點。
4.熟悉不寐的辨證應分清虛實主次,治療上當以補虛泄實、調整陰陽。
5.掌握常見證的辨證論治。
三、 腦系病證
頭 痛
1.熟悉頭痛外感與內傷的病因病機。
2.熟悉頭痛辨證分外感內傷、虛實的要點,及治療原則。
3.掌握頭痛常見證候的特點和治療方藥,以及根據頭痛的不同部位,酌配引經藥。
眩 暈
1.掌握眩暈的概念
2.熟悉與頭痛的區別與聯系。
3.熟悉眩暈的病因病機。
4.掌握眩暈辨治原則及常見各個證型的特點和治法方藥。
中 風
1.掌握中風的概念、特征。熟悉中風的歷史沿革。
2.掌握中風的病因病機
3.了解中風與癇證、厥證的區別。
4.掌握中風辨證要點。
5.掌握中風的分證論治。
四、 脾胃系病證
胃 痛
1.了解胃痛概念及歷代沿革、討論范圍。
2.熟悉胃痛病因,掌握胃痛的病機是胃氣阻滯、不通則痛。
3.掌握胃痛診查要點,熟悉胃痛與真心痛、脅痛、腹痛的鑒別。
4.掌握胃痛辯治原則和常見證候的辨治。
胃 痞
1.熟悉痞滿的概念及臨床特征。
2.熟悉痞滿的病因病機。
3.了解痞滿診查要點。
4.熟悉痞滿辨治原則和常見證型的證治。
嘔 吐
1.了解嘔吐的概念。
2.熟悉嘔吐的病因。掌握病機為胃失和降、胃氣上逆。病位在胃。
3.熟悉嘔吐、反胃、噎膈的鑒別。熟悉嘔吐辨證要點,掌握嘔吐的治療原則。
4.熟悉常見證型的辨證論治。
5.了解嘔吐的護理及日常生活中飲食及情志調攝的問題。
噎 膈
1.掌握噎膈的概念及臨床特征。
2.熟悉噎膈的主要病因病機
3.熟悉噎膈與反胃的鑒別。
4.熟悉噎膈辨治原則及常見證型的辨證施治。
泄 瀉
1.掌握泄瀉的概念及臨床特征。
2.掌握泄瀉的主要病因,其病機特點是脾虛濕勝。
3.掌握泄瀉與痢疾鑒別,熟悉與霍亂等的鑒別。
4.熟悉泄瀉的診查要點,掌握辨證原則和運脾化濕的治療原則。
5.掌握泄瀉各證型的證治方藥。
痢 疾
1.掌握痢疾的概念及臨床特征。熟悉痢疾歷代主要沿革及討論范圍。
2.熟悉痢疾病因。掌握病機特點、病位、病理性質、病理演變規律。
3.熟悉診查要點。
4.掌握痢疾辨治原則和常見證型的證治。
5.熟悉痢疾其他療法和預防調護知識。
便 秘
1.熟悉便秘概念。
2.熟悉便秘的病因病機。
3.熟悉便秘的診查要點。
4.掌握便秘治療原則和常見證型的證治。
5.了解便秘其他療法和預防調護知識。
五、 肝膽病證
脅 痛
1.了解脅痛的概念。
2.熟悉脅痛的病因病機。
3.熟悉脅痛的辨證要點,掌握治療原則。
4.掌握常見證型的治法方藥,明確以肝郁氣滯所致脅痛最為常見。
黃 疸
1.掌握黃疸的病證概念。
2.掌握黃疸病因病機。
3.熟悉黃疸與萎黃的鑒別。
4.掌握黃疸的辨證應以陰陽為綱,治療大法為化濕邪、利小便。
5.掌握黃疸各證型的辨證和治療。
積 聚
1.熟悉癥積與瘕聚二者有一定的區別與聯系。
2.熟悉積聚的病機。初病多實,久病虛實夾雜。
3.了解黃疸、臌脹與癥積的關系。
4.熟悉癥積初期應予消散,中期消補兼施,后期養正除積的治療原則。
5.熟悉積聚各證型的辨證論治。
鼓 脹
1.掌握鼓脹的一般概念及特征。
2.熟悉鼓脹的病因病機
3.熟悉鼓脹的診斷要點,掌握其與水腫的鑒別。
4.熟悉鼓脹辨證要點及治療原則
5.掌握鼓脹常見證型的證治方藥。
6.熟悉逐水劑臨床應用要點,熟悉晚期危重證的轉歸及治療。
六、 腎系病證
水腫
1.掌握水腫的概念,熟悉水腫歷代主要沿革。
2.熟悉水腫的病因,掌握病機。
3.掌握水腫的辨證要點及治療原則。
4.掌握水腫常見證型的的證治方藥。
5.了解水腫的預后及飲食宜忌。
淋 證
1.掌握淋證的概念。
2.熟悉淋證的病因病機,淋證與相關疾病的鑒別。
3.掌握淋證的辨證要點和治療原則及注意事項。
4.掌握各種淋證的證治方藥。
癃 閉
1.掌握癃閉的概念
2.熟悉癃閉的病因病機
3.掌握癃閉的診斷和鑒別診斷。
4.掌握癃閉各個證型的的證治方藥。
5.了解癃閉的轉歸和預后。
七、 氣血津液病證
郁 證
1.掌握郁證的概念及臨床特征。
2.熟悉郁證的病因,掌握病機。
3.掌握郁證的治療原則。
4.掌握郁證常見證型的的證治方藥。
血 證
1.掌握血證的概念及臨床特征。熟悉痢歷代主要沿革。
2.熟悉血證的原因,掌握血證的病機。
3.熟悉血證的診查要點。
4.掌握血證的治療原則為治血、治火、治氣,了解血證的應急處理。
5.掌握血證各種常見證型的的證治方藥。
消渴
1.掌握消渴的概念。
2,熟悉消渴的病因,掌握消渴的病機。
3.熟悉消渴的診斷要點。
4.熟悉消渴的辨證主要是辨病位及標本主次,掌握消渴的治療原則。
5.掌握上消、中消、下消各證候的辨證論治。掌握消渴的并發癥,熟悉預防調護。
汗證
1.熟悉自汗盜汗的概念及臨床特征。
2.熟悉自汗盜汗的病因和病機。
3.熟悉自汗盜汗的診斷及與脫汗、黃汗、戰汗的鑒別。
4.熟悉自汗盜汗的辨證要點及治療原則。
5.掌握自汗盜汗各證型的證治方藥。
內傷發熱
1.掌握內傷發熱的概念及臨床特征。
2.熟悉內傷發熱的病因病機。
3.熟悉內傷發熱的診斷要點及其與外感發熱的鑒別。
4.掌握內傷發熱各證型的證治方藥。
厥 證
1.掌握厥證的概念及臨床特征。
2.熟悉厥證的病因,掌握厥證的病機是氣機逆亂,升降乖戾,氣血陰陽不相順接。
3.熟悉厥證的診斷要點及其與中風、昏迷、癇證的鑒別。
4.熟悉厥證的辨證要點及治療原則。
5.熟悉氣厥、血厥、痰厥各證型的證治方藥。
虛勞
1.掌握虛勞的概念及臨床特征。
2.了解虛勞的病因,熟悉虛勞陰陽虧損的病理性質,病損涉及五臟。
4.熟悉虛勞的診斷要點及其與肺癆和一般虛證的鑒別。
5.掌握以補益為主的治療原則。
6.熟悉虛勞各證的證治方藥。
八、 肢體經絡病證
(一)痹證
1.掌握痹證的一般概念及特征,熟痢疾歷代主要沿革。
2.熟悉痹證的病因病機及病理轉歸。
3.掌握痹證的診斷要點;痹證與痿證的鑒別要點。
4.掌握痹證各證型的辨證論治。
(二)痿證
1.掌握痿證的概念及特征,熟悉痢疾歷代主要沿革。
2.熟悉痿證的病因病機。
3.熟悉痿證的診斷要點以及與痹證、中風后遺癥等有關病證的鑒別。
4.掌握痿證各證的證治方藥。。
(三)腰 痛
1.了解腰痛的一般概念及特征。
2.熟悉腰痛的病因病機及其病理轉歸。
3.熟悉腰痛的診斷要點。
4.掌握寒濕腰痛、濕熱腰痛、瘀血腰痛、腎虛腰痛的辨證論治。
原標題:甘肅中醫藥大學2020年普通高等教育高職(?)升本科招生簡章
來源:http://www.gszy.edu.cn/reception/notice/detail/me202001191553288411427086247943.htm
掃描下方二維碼加入甘肅華圖教育微信公眾號了解更多考試信息
更多推薦>>>
2020甘肅事業單位|教師|銀行|公務員考試公告匯總(1月)
招考信息 | 招考指導 | 備考技巧 | 微博@甘肅華圖 |
國考面試課程 | 省考筆試課程 | 華圖寒假作業 | 網校課程 |
教師資格面試課程 | 國考面試禮包 | 甘肅省考寒假營 | 國考成績查詢入口 |
貼心微信客服
Q群福利小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