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5 13:44:22 甘肅遴選考試網 //www.naichajmpt.cn/gxlx/ 文章來源:甘肅華圖教育
【導讀】華圖甘肅遴選考試網同步甘肅華圖教育發布:雷驚天地龍蛇蟄——清明節的那些事兒,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如有疑問請加【2019遴選交流群匯總】 ,更多資訊請關注甘肅華圖微信公眾號(gshtjy),甘肅省遴選考試培訓咨詢電話:0931-8186071,新浪微博@甘肅華圖,微信號: gshtjy420(點擊查看全省咨詢微信號)
“拆桐花爛熳,乍疏雨、洗清明。”又是一年清明節,關于清明節的干貨知識你了解多少?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我國傳統節日。斗指乙(斗指北斗;乙,天干之一。表示清明時節北斗柄指向天干“乙”和地支“辰”的方位)或太陽黃經達15°為清明節氣,交節時間在公歷4月5日前后。這一時節,生氣旺盛、陰氣衰退,萬物“吐故納新”,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與行清墓祭的好時節。
一、節日習俗
掃墓,即為“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春秋二祭,古已有之。清明節歷史悠久,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據考古發掘,廣東英德青塘遺址發現了萬年前的墓葬,是中國年代最早的可確認葬式的墓葬,表明上古先民在萬年前已具有明確的有意識墓葬行為與禮俗觀念。唐代是我國南北各地墓祭風俗融合時期,沿襲清明墓祭風俗,并擴大到全國各地。
踏青。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即為春日郊游,也稱“踏春”。一般指初春時到郊外散步游玩。踏青這種節令性的民俗活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源泉是遠古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這種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對后世影響深遠。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
植樹。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清明節植樹的習俗,據說發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風俗。
插柳。清明插柳習俗,其來源普遍存在三種說法。第一種傳說,據說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耕作的祖師——神農氏,后來由此發展出祈求長壽的意蘊。第二種傳說與介子推有關,據說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時,發現介子推死前曾經靠過的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第三種傳說是唐太宗給大臣柳圈,以示賜福驅疫。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的說法。
放風箏。風箏又稱“紙鳶”、“鳶兒”,放風箏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風箏即是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屬于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
拔河。早期叫“牽鉤”、“鉤強”,唐朝始叫“拔河”。據說它發明于春秋后期,開始盛行于軍中,后來流傳于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時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二、詩詞諺語
1. 詩詞名篇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唐代杜牧《清明》
晴風吹柳絮,新火起廚煙。——唐代賈島《清明日園林寄友人》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唐代韓翃《寒食》
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唐代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宋代晏殊《破陣子·春景》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宋代黃庭堅《清明》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宋代程顥《郊行即事》
寵柳嬌花寒食近,種種惱人天氣。——宋代李清照《念奴嬌·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