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3 16:52:21 甘肅公考考試網 //www.naichajmpt.cn/gwy/
關注公眾號領資料
QQ備考群
APP刷題
文章來源:華圖教育
言語理解與表達這個模塊一共有三大題型,邏輯填空是其中之一。它考察的是考生準確、得體的遣詞用句的能力,對考生的能力要求比較高。需要考生在理解文段的基礎上,辨析選項,運用自己的所學與日常積累,選出最契合語境的選項。大部分考生之所以做不對就是因為日常積累不夠,有的不清楚選項詞語意思,有的雖然知道選項意思,但是又不清楚用法、不了解詞語側重,無法選出正確選項。而有的考生則是喜歡腦補,總是把許多與文段無關的自己內心的想法加入題目當中,這樣也很容易選錯。所以各位考生在備考的過程中可以多積累一些成語、實詞,這樣許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另外,做題的過程中要重視理解,注意方法的運用,許多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快速準確做題。最后,在做題的過程中,一定以文段內容為重,切忌過分腦補。接下來我們來梳理幾道易錯題:
【例1】美國爆發金融危機,必然________歐元國家的金融投資,使歐元區的金融機構蒙受重大損失,并在一段較長的時期逐漸暴露出來,引發一次次的金融________。
依次填入劃橫線處最恰當的一項是:
A.打擊風暴B.重創恐慌
C.影響危機D.波及動蕩
【答案】B
【解析】第一步,分析第一空。第一空根據“必然”“重大損失”可知,金融危機會導致歐元區金融機構遭受重大損傷,感情傾向偏消極,且語義較重。A項“打擊”指敲打、撞擊,使受挫折,僅側重受到挫折;B項“重創”指使受到重大傷亡或損害;C項“影響”意為對人或事物所起的作用;D項“波及”意為牽涉到,影響到。C項和D項的兩詞均為中性詞,且“打擊”“影響”“波及”三者與“重創”相比,均語義過輕,無法對應文段的“蒙受重大損失”,排除A項、C項和D項。鎖定答案B項。
第二步,驗證第二空。“恐慌”意為因擔憂、害怕而慌張不安,“引發一次次的金融恐慌”符合文意。
因此,選擇B選項。
【例2】這些在今天看起來新奇、鮮活的歷史,在當時卻是__________的事情,并不被社會重視,大多是作為軼聞而散見于外地來京人士的私人筆記或清末以來出現的報章之中。資料的極端_________,成為社會史研究者和愛好者進入這個領域的重重難關。
填入橫線處最恰當的是()。
A.街談巷議晦澀
B.耳熟能詳隱秘
C.司空見慣分散
D.婦孺皆知匱乏
【答案】C
【解析】第一步,突破口在第二空。根據前文中說的“散見于”可知,第二空強調資料不集中。A項“晦澀”指不流暢,不易懂,文中并未強調“難懂”,排除A項。B項“隱秘”指隱蔽不顯露,文段提到“大多出現在報章之中”,所以不能是“隱秘”,排除B項。C項“分散”與“資料的極端分散”呼應,符合語境。D項“匱乏”指缺乏、貧乏,文段說資料大多作為逸聞而散見與外地來京人士的私人筆記,“匱乏”不符合語境,排除D項。答案鎖定C項。
第二步,驗證第一空。根據轉折關聯詞“卻”可知,第一空填入詞語應與“新奇”“鮮活”意義相反。“司空見慣”指某事常見,不足為奇,符合語境。
因此,選擇C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