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8 15:32:07 甘肅公考考試網 //www.naichajmpt.cn/gwy/
關注公眾號領資料
QQ備考群
APP刷題
文章來源:華圖教育
2022省考申論范文:人與自然和諧統一
“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這是我們的祖先對“天人合一”思想最早的認識,認為人是自然界的產物,人的生命現象是自然現象的一部分,人體的機能要和自然界的變化保持一致才能維持生命。這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只有正確把握二者關系,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朝著有益于人類發展的方向不斷前行。
人與自然不是對立割裂的,而是相生相應、和諧統一的。在對待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可以說中西方有著明顯的不同觀點。在西方社會普遍強調,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只有這樣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發展。這樣的觀點顯然是把人與自然看成了對立的關系,但是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越來越發現:如果只關心自己的生存發展,而忽略了自然的發展規律,或者從根本上違背自然規律,必然會導致人的發展受到種種限制或者蒙上某種“遮蔽”,使得人的發展舉步維艱。相反,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比較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這也是中國文化的特色之一,即不僅僅關注自己的發展,更是把自己融入到整個自然的大環境下,反對把天與人割裂開來、對立起來,主張天人協調、人與外部世界的統一,即天人合一,這也體現了對自然的敬畏之心。
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是保護生態環境的現實之需。生態,是我們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外部環境,可以為人的發展提供必要的生存基礎,比如陽光、土壤、水等,這一切都是不可或缺的?v觀人類發展史,自工業革命時期,新的技術手段風起云涌,為我們帶來了豐厚的科技成果,同時,也更加顯現出對自然的不尊重,甚至帶來了不可修復的破壞。澳大利亞的山火整整燃燒了七個月,留下的是厚厚的灰燼,這灰燼包括成千上萬的樹木和10億只動物;北極的冰山已經流向了南極,南極的企鵝也在尋找著自己的家------這一幕幕無不在昭示著,我們不能再作壁上觀,也許再不行動,來不及逃跑的可能不是考拉,而是我們自己。保護生態,已經刻不容緩?上驳氖,在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思想的指導下,我們更加全面深刻的認識到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吸取他人的經驗教訓,從種每一棵樹開始,從撿每一片紙屑開始,從每一次垃圾分類開始,從少開一次車開始------全民行動,共同致力于生態環境的保護。
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是促進經濟增長的必然要求。經濟活動,自古就有,就是為了滿足人的生存和發展需求。經濟活動本身離不開基本的物質基礎,天空一片污濁,必然阻礙飛機的運輸;草場沒有綠色,游客去哪看“風吹草低見牛羊”;河水滿是污染,漁民拿什么保證餐桌上的健康。生態的破壞就等于經濟的受損,因為生態本身就是一種經濟。風林村從過去的貧困村到現在走出一條綠色發展之路,就在于看到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真正做到了“物無妄然,必由其里”,遵循了因地制宜的自然發展規律,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從過去靠山吃山、砍樹賣錢,到現在安居樂業,實現產業的融合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明顯提高,也變成了遠近聞名的“明星村”。
2020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上說:“要站在對人類文明負責的高度,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促進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協調統一,共建繁榮、清潔、美麗的世界。”只有正確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才能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