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22 15:26:13 甘肅公考考試網 //www.naichajmpt.cn/gwy/
關注公眾號領資料
QQ備考群
APP刷題
文章來源:甘肅華圖
言語理解 文段在表述過程中很少會出現整篇文段全部都是重點,肯定會有重點,也會有 非 重點的論述,也就是輔助論證的部分。
言語理解題當中,主旨題和意圖判斷題占比較高,而對于這類題型的解答都需要考慮到文段的主旨句。在文段當中,對于主旨句是不容易一下子就能辨別的,而不重要的部分是相對容易辨別的,因為它們有一些標志詞,所以我們在讀題的時候要有意識地從文段中找標志詞。在識別之后,要明確輔助論證在文段中的作用——進一步論證觀點,因此他們本身就不是觀點,所以在看到他們之后可以略讀這一部分,而他們之外的部分往往就是文段的主旨句。
在言語理解的文段中常見到的輔助論證主要有:舉例論證、觀點援引、原因解釋、反面論證、背景鋪墊。他們的標志詞分別是以下內容:
舉例論證的標志詞有:顯性:比如、例如、以……為例、就是一個例證、是一個明證等
隱性:闡明個性特征(數字、年份、人名、地名等)
觀點援引的標志詞有:標點符號:引號
引導詞:有人說、有人認為、通常認為、傳統認為等
原因解釋的標志詞有:原因、由于、理由是、就在于等
反面論證的標志詞有:否則、不然、一旦、如果不(沒有) ……那么……
反面論證呈現的是消極結果
背景鋪墊的標志詞有:隨著……的變化/提高/下降/緊缺/發展/日益突出等
以上就是判別輔助論證常見的標志詞,通過這些詞確定了該部分為輔助的部分,那么他們之外就是主旨句了。
下面通過一個具體的例題來真正感受一下。
例1.或許是深受農業文明影響的緣故,中國古典藝術始終纏繞著一種對花草植物的敏感。林徽因說:“惜花、解花太東方,親昵自然,含著人性的細致是東方傳統的情緒。”我們都會背:“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但未必所有人都知道,所謂“蒹葭”,就是我們熟悉的蘆葦!对娊洝防锏氖澜,其實并不遙遠,“參差荇菜”“南有喬木”“桃之夭夭”“彼黍離離”,這先秦時代的民歌,幾乎首首離不開植物,一風一雨、一稼一穡,遍布著草木的聲息,以至于《詩經》里的植物花卉,也成為一門學問,吸引一代代的學人研究考證。對這段文字概括最恰當的是:
A. 中國古典藝術深受農業文明的影響
B. 花草植物是中國古典藝術的重要元素
C. 先秦民歌以花草植物為最主要的描寫對象
D. 《詩經》為古代學人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素材
正確答案: B
解析: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句提出觀點“中國古典藝術始終纏繞著一種對花草植物的敏感”。后面的部分“林徽因說……”“我們都會背……”則是論證這句話。故文段為“總—分”結構,首句為文段的主旨句。
第二步,對比選項。A項提及的“農業文明”,原文是“或許是深受農業文明影響……”,非重點。C項的“先秦民歌”和D項的《詩經》等內容均屬于例子,非重點。B項是對文段主旨句的同義替換,符合文段意圖。
因此,選擇B選項。
可見,輔助論證在言語理解的文段中是一個比較實用的方法,各位同學首先要識別輔助論證的標志,然后通過例題不斷的練習,提高做題的熟練度和準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