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歸納到底是什么?所謂概括歸納就是簡明扼要,將事物的本質找到,把具體的事務,事情分為一部分,整理分類,再找到他們的上位概念以抽象出本質特征。人民日報副總編米博華曾說:“概括力貫穿于一切思維活動之中,它是一種智慧,能夠在復雜萬端的矛盾中理出頭緒,它是一種力量”,好的概括能力可以一語道破天機。
《世說新語》中有這樣一則故事: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烷g元方:“尊君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日:“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這個故事講的是陳太丘與朋友約定好中午一同上路,過了中午朋友還沒有到,陳太丘就不再等候自己先走掉了。朋友到陳太丘家,看到陳太丘七歲的兒子元方正在門外玩耍,問元方:“你父親在家嗎?”
“他等了您好久,不見您來,已經走掉了。”
“真不是人哪!與別人約定好一同上路,卻丟下人家自個兒走了!”那位朋友憤憤不平,沒想到小元方竟針鋒相對:“您和我父親約定好在中午,到中午不來,便是不守信用;當著兒子的面罵父親,便是不懂禮儀!”
年七歲的元方是怎么用簡短的話語指出父親朋友的錯誤呢?是因為元方一針見血的指出對方“無信”“無禮”,一語道破事情的本質,讓人無可辯駁,而他所用到的思維方式就是概括歸納。元方從整體到部分進行概括,再對每個部分進行了歸納,將父親朋友的言行整理成兩個方面的問題,分別是“與家君期日中,過中不至”和“對子罵父”,快速清晰的將父親友人說的話進行了歸納概括,將父親與他朋友之間的矛盾提升到了無信之人和無禮之人,有力的說服了父親的朋友。這件事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期囸中,過中不至”,如果元方沒有很好地概括出父親朋友的問題,就會被他父親朋友所說“與人期行,相委而去”迷惑,從而認為自己的父親做的不對,也就不會進行反駁了。
這就是大家在做概括歸納題時經常遇到的問題,如果抓不住題干當中所出任務的本質,就會找不準,寫不出。概括歸納的力量是不言而諭的,我們只有把握住概括歸納的本質方法和規律,經過系統的訓練,才能真正掌握概括歸納的能力。
——相關閱讀——
行測備考指導 申論備考指導 知識大普及 1元解鎖高頻知識點 2023升級版國家公務員6本套
以上是《2023國考申論概括歸納的力量》的全部內容,更多資訊請繼續查看:甘肅公務員考試網(http://www.naichajmpt.cn/)
(編輯:干飯人)華圖教育兔小妹
甘肅華圖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