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悍然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自那時,中華境內,戰火連天、硝煙四起。12月13日,南京城破,短短六周,30萬同胞慘遭殺戮,血腥屠殺震驚世界。這駭人聽聞的暴行,這慘絕人寰的殺戮,讓南京的大地染上了鮮紅,也讓中華民族遭受了最深重的苦難!昭昭前事、惕惕后人。硝煙雖已散去,但因有了對于歷史的傳承,我們才能夠緬懷同胞先烈,也才能夠凝聚民族精神,汲取前進力量。因此,歷史的傳承不能斷,新時代的我們更要將歷史傳承下去。
傳承歷史,凝聚復興力量。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是人們對過去活動的如實記錄。從圓明園的燒毀、南京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到84年前的滔天罪行、30萬人的流血犧牲,這一切都讓中國人永遠銘記的同時,也使得中華民族因此而凝聚。國人懂得了落后就要挨打,唯有自強不息方能自立于天地之間,唯有實現民族復興方能自處于世界之林。而不僅是這樣悲痛的歷史,那些光輝的歷史記憶也能夠聚力量、凝人心。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歷史、大慶油田的勘探成功、中國航天史的一系列成就等等,都能使國人心中自豪油然而生,從而使大家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凝聚。
傳承歷史,方能走好當下。傳承歷史,就能從中學習,通過前人的事跡找到走好當下的路。秦二世、商紂王、隋煬帝等的諸多暴君的執政史,告誡后人以人民為中心才是正道;洋務運動、辛亥革命、戊戌變法等的一系列改革運動,讓我們知道了社會主義才是中國的發展之路。因此,傳承歷史,讓我們看清了當下的路。
傳承歷史,堅定發展方向。龔自珍說過:“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歷史是民族精神與民族文化的淵海。在生命的年輪中,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不斷地發展奮斗。在這不息的奮斗史中,因有了歷史的指引,我們才能凝聚力量、走好當下;因有了歷史的傳承,我們才能得知何為初心、何為方向。以史為鑒,揚“得”避“失”,汲取正反兩方面歷史經驗,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目前生活的來之不易、新中國的來之不易,如此,就能更有信心、更有底氣、更有決心、更有干勁去不斷書寫新的歷史輝煌。割斷歷史,那會使我們這個民族成為無本之木。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我們要傳承歷史,在銘記和傳承的基礎上大膽嘗試和創新,新舊結合,推陳出新,與時代精神完美交融,真正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勇做時代的弄潮兒,在時代的洪流中找到自身的價值。如此這般,才能邁著謀發展的腳步走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