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8 09:45:52 國家公務員考試網 //www.naichajmpt.cn/gwy/
領資料
微信備考群
APP刷題
文章來源:華圖教育
在公職類考試中,文史常識是考查的一大重點,且比較廣泛。中國古代選官制度也經常愛考查。古代的選官制度是保證封建制度的重要舉措,也是保證歷代統治者皇權集中的方式。選拔標準的變化也體現了社會的進步,選拔標準由家世、財產逐漸發展到才學、品德,標準逐步趨向公平、客觀,選拔出的人才也更能勝任處理家國事物的能力。為幫助大家對選官制度有詳細的了解,以下將對我國選官制度的發展脈絡做詳細闡述。
一、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官員選拔
1、西周至春秋:
“公門有公,卿門有卿,賤有常辱,貴有常榮。”——《禮記》 西周至春秋的選管以世官制(世卿世祿)為標準,官員選拔實行“親親尊尊”路線。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典型的“拼爹游戲”,選官只看血統,血緣關系是其步入仕途的唯一標準。選官范圍限定為貴族,由貴族子弟世代繼承祖上的權位。商鞅變法正式廢除世卿世祿制。
2、春秋戰國時期:舉薦和軍功授爵制
舉薦以才能為主,主要分為自薦和他薦兩種,如古代毛遂自薦、鮑叔牙舉薦管仲去齊國為相;軍功授爵主要以戰功為依據,《漢書》曾記載“商君為發于秦,斬一首者爵一級,欲為官者為五十石之管;斬二首者爵二級,欲為官者為百石之官”就能體現出秦國推行的軍功制,為當官開辟了一條新路徑。
3、漢代:察舉制
察舉制的標準主要包括德行、學問、法令、謀略四個方面,也被稱為“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二曰學通行修、三曰明達法令、四曰剛毅多略”),經舉薦,通過一定形式的考察后擇優錄用,授予官職。舉薦人才的標準也有嚴格規定,凡是儒家以外的各家均不得舉薦,因而開創了以儒術取士的標準。
察舉制的推行體現了國家重視品德才學,為兩漢政權選拔培養了大批人才,但也存在官員舉薦時任人唯親、滋生腐敗的現象,以至于難以選拔到真正的人才。
4、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東漢末年政治社會大混亂,豪強大族控制了地方選人權,察舉制度難以施行,于是便有了以家世、道德、才能為標準的九品中正制的選拔制度,但在推行過程中逐步演化成以“家世”為標準的選拔,所以也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社會現象。
二、隋唐至兩宋時期的官員選拔
隋唐至兩宋:科舉制
隋文帝: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
隋煬帝:始設進士科,科舉制正式形成
唐太宗:增加了考試科目,以進士和明經為主
武則天:擴大科舉取士人數,首創武舉和殿試
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了科舉考試的地位
與隋唐相比,兩宋時期的科舉制度打破了門第限制,擴大了選官制度的范圍,也擴大了統治者的統治基礎,如采用了:鎖院制度、謄錄制度和糊名法。此外宋朝考試科目也較多,主要考察四書五經、詩賦及策論內容。
三、元明清時期的官員選拔
1、元朝:官員的選拔大部分保留了蒙古的傳統方式,恢復過科舉考試,但是時斷時續。元仁宗在皇慶1313年為提倡漢化運動,下召恢復科舉。延祐二年相繼在大都舉行了會試和殿試,史稱“延祐復科”。
2、明清:科舉考試主要以鄉試、會試與殿試三級,主要考察四書五經內容。同時實行八股取士,強調用排偶文體闡發經義的科舉考試之法。每篇由破題、承題、起講、入題、出題、起股等部分組成,格式嚴格、內容空泛,嚴重束縛了學者的思想和才華。
朝代 | 制度 | 途徑 | 標準 |
西周 | 世官制 | 世襲(世卿世祿制) | 血緣 |
春秋戰國 | 薦舉、軍功制 | 舉薦、通過戰爭獲得軍功 | 才能、軍功 |
秦 | “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 向官員學習律令而為官 | 明細法令 |
兩漢 | 察舉制 | 先考察后推舉,分?坪吞乜 | 孝廉、茂才 |
魏晉 | 九品中正制 | 中正定品,吏部授官 | 家世、道德、才能 |
隋唐 | 科舉制 | 分科考試,分制舉和常舉 | 才學 |
兩宋 | 科舉制 | “取士不問家世” | 才學 |
元 | 蒙古傳統和科舉制 | 世襲、軍功、科舉比例小 | 血緣、軍功、才學 |
明清 | 科舉制 | 從學校參加科舉,分三級考試 | 才學 |
以上是《2024年國考常識判斷備考干貨:中國古代的選官制度》的全部內容,更多資訊請繼續查看:甘肅公務員考試網(http://www.naichajmpt.cn/)
(編輯:shirui)華圖教育兔小妹
甘肅華圖微信公眾號
上一篇:2024年國考申論熱點:青春有為,“要有事業心、責任感”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