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單選題)孔子以“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教學相長”為方針,以培養“博學通才之士”為目標,對學生進行禮、樂、御、射、書、數“六藝”教育,其中,數即數學,樂和聲學有關,御和力學有關,射和機械有關!吨杏埂飞险f,“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學、問、思、辨、行,完全符合認識過程和研究科學的方法,即獲取信息、提出問題、思維推理、檢驗結果、躬身實踐。在儒家崇尚務實和“經世致用”思想影響下,中國古代科技具有強烈的實用性,形成了以農、醫、天、算四大學科和以“四大發明”為代表的技術發明創造。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A.中華古代文明具有文理交融的包容性
B.古代科技是傳統儒家思想的實現途徑
C.傳統文化和古代科技存在必然的聯系
D.傳統文化對古代科技發展有積極影響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先指出孔子以“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教學相長”為方針開展“六藝”教育,并說明“六藝”教育都與科學技術有關。接著以《中庸》為例,說明其中的觀點符合認識過程和研究科學的方法。最后對上文進行總結,強調儒家思想對中國古代科技的影響,形成了具有實用性的科學技術。通過分析可知,文段為“分—總”結構,最后一句為文段重點。
第二步,對比選項。D項“傳統文化對古代科技發展有積極影響”與文段重點句表述最為接近。
因此,選擇D選項。
拓展
A項:“古代文明具有文理交融的包容性”并非文段重點。B項:“實現途徑”屬于無中生有,文段只論述了儒家思想對古代科技重要,并未說明古代科技通過什么方式實現儒家思想。C項:“存在必然聯系”表述不具體,文段重點強調的是傳統文化對古代科技單向的影響。
文段出處:中國科學報《儒學、科學與文明芻議》
2.(單選題)一般而言,美術館運營主要是通過對藝術品載體的所有權主張法律權利,進而實現對館藏品的利用。由于美術館館藏品的年代屬性,也使得美術館中的大量館藏品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保護期內的作品。在運營實踐中,不少美術館重點關注了館藏品物質載體所有權的歸屬,卻忽視了在物質載體之上作為作品的藝術品權屬問題。如此一來,有必要從美術館基本工作環節的具體內容出發,細化各環節中的著作權保護問題,為美術館全面提升知識產權綜合保護能力進行法律依據上的梳理,以精準提升美術館的公共文化服務質量,避免不必要的知識產權風險。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A.美術館運營必須注重對著作權問題的研究
B.須進一步細化美術館運營工作的各項環節
C.規避知識產權風險是美術館運營中的重要內容
D.美術館運營普遍缺乏對藝術品權屬問題的關注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一開始提到美術館運營的方式,以及美術館中的大量館藏品適用于《著作權法》。之后指出美術館運營存在的問題,即“重點關注了館藏品物質載體所有權的歸屬,卻忽視了在物質載體之上作為作品的藝術品權屬問題”,緊接著針對問題提出對策“從美術館基本工作環節的具體內容出發,細化各環節中的著作權保護問題,為美術館全面提升知識產權綜合保護能力進行法律依據上的梳理”,對策圍繞“著作權保護”來談。
第二步,對比選項。A項是對文段重點的同義替換,符合文段意圖。
因此,選擇A選項。
拓展
B項:缺少“著作權保護”這一核心話題。C項:“規避知識產權風險”是對對策的解釋說明中的一部分,非重點且片面。D項:文段只說到“不少美術館”存在問題,“普遍缺乏”擴大了范圍,且整個選項為問題表述,文段重點是對策。
3.(單選題)回顧法律史,從法的完善來看“由習慣到習慣法再到成文法”是法演進的一般規律;從整個法體系看民商事立法最早進行了習慣考量。我國民事立法也有考量習慣的傳統,《大清民律草案》等均開宗明義地闡明了習慣要素的地位;新中國成立后民事立法中的制度和政策要素不斷增強,習慣要素逐漸式微;當下,伴隨依法治國的深入推進,在《民法典》編纂過程中,直接源于生活并反映生活的社會習慣要素得以強調,如在規定處理民事糾紛的依據時,就直接說明“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習慣”,并將習慣的內涵從《合同法》中的“交易習慣”拓展到“民事習慣”范疇。
這段文字主要介紹:
A.我國民事立法中對習慣要素的重視與考量
B.習慣要素在我國《民法典》中的具體體現
C.我國民事立法發展與演進的一般規律
D.習慣要素作為中西方立法來源的傳統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開篇從法的完善和整個法系兩個維度說明習慣和立法的關系,引出“習慣”這個話題。接下來分別闡述了我國傳統的《大清民律草案》闡明了習慣要素的地位、新中國成立后民事立法中習慣要素式微、當下《民法典》編纂過程中強調社會習慣要素。文段是分總結構,通過對并列的三個方面歸納概括可知,重點強調我國民事立法對習慣要素的重視與考量。
第二步,對比選項。A項是對文段重點內容的歸納概括。
因此,選擇A選項。
拓展
B項:習慣要素在我國《民法典》中的具體體現屬于并列的一部分,且是舉例的內容,非重點。C項:沒有體現核心話題“習慣要素”。D項:西方立法在文段中沒有體現。
4.(單選題)葫蘆諧音“福祿”,代表著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組成部分。季羨林在對劉堯漢先生所著的文章《論中華葫蘆文化》的評述中提到,“我國民族確屬兄弟民族,具有共同的原始葫蘆文化傳統”。葫蘆外形柔和圓潤、線條流暢,上下球體渾然天成,符合“尚和合”“求大同”的理念。“左瓢右瓢,可盛千百福祿;大肚小肚,能容天下萬物”,葫蘆蘊含著多層次的吉祥文化,幸福、平安、和諧、多子等。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葫蘆文化:
A.源遠流長
B.與時俱進
C.內涵豐富
D.寓意吉祥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第一句和第二句介紹“福祿”諧音代表美好生活的向往及民族文化維系的重要意義。第三句通過描寫葫蘆外形表達出其符合大同的美好理念。最后一句,體現出葫蘆蘊含的一系列美好象征。文段為“分—分”結構,應全面概括得出葫蘆文化傳達出的美好寓意。
第二步,對比選項。D項全面概括更貼合文段中的美好寓意。
因此,選擇D選項。
拓展
A項和B項:文段未提及。C項:內涵豐富強調是包含的內容很多,而文段是側重寓意美好。
5.(單選題)一個真正的讀者應具備基本的判斷力和鑒賞力,能夠辨識一本書的優劣,本能地拒斥劣書、傾心好書。這種能力部分來自閱讀的經驗,但更多地源自一個人靈魂的品質。當然,靈魂的品質是可以不斷提高的,讀好書也是提高的途徑,二者之間有一種良性循環的關系。重要的是一開始就給自己確立一個標準,每讀一本書,一定要在精神上有所收獲,能夠開啟你的心智。只要堅持這個標準,靈魂的品質和對書的判斷力就自然會同步得到提高。一旦你的靈魂足夠豐富和深刻,你就會發現,你已經上升到了一種高度,不再能容忍那些貧乏和淺薄的書了。
下列說法與原文意思不相符的是:
A.靈魂的品質和對書的判斷力的提高依賴于給自己確立一個標準,每讀一本書,一定要在精神上有所收獲,能夠開啟心智
B.文中劃線處的“這種能力”指代的是“基本的判斷力和鑒賞力”
C.讀好書可以提高靈魂的品質,當提升到一定高度時,則會本能地拒斥劣書而傾心好書
D.一個人閱讀的經驗和靈魂的品質對于培養讀書基本的判斷力和鑒賞力很重要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將選項與文段一一對應。
第二步,辨析選項。A項對應“重要的是一開始就給自己確立一個標準,每讀一本書,一定要在精神上有所收獲,能夠開啟你的心智。只要堅持這個標準,靈魂的品質和對書的判斷力就自然會同步得到提高”,“依賴于”程度過重,不符合文意。B項根據上文“一個真正的讀者應具備基本的判斷力和鑒賞力,能夠辨識一本書的優劣,本能地拒斥劣書、傾心好書”可知,“這種能力”指代上文闡述的能力,符合文意,正確。C項根據“靈魂的品質是可以不斷提高的,讀好書也是提高的途徑”可知“讀好書可以提高靈魂的品質”符合文意,又根據“你已經上升到了一種高度,不再能容忍那些貧乏和淺薄的書了”可知“當提升到一定高度時,則會本能地拒斥劣書而傾心好書”符合文意,正確。D項對應“一個真正的讀者應具備基本的判斷力和鑒賞力,這種能力部分來自閱讀的經驗,但更多地源自一個人靈魂的品質”,符合文意。
因此,選擇A選項。
6.(單選題)據有關報道,基因編輯技術可被用于徹底治療抑郁癥或早年性癡呆癥。但專家提醒,這有可能抹殺患者的創造力,基因編輯技術的應用也或將引發道德方面的問題。因為基因編輯技術一旦得到普及,父母就會利用它“優化”自己的孩子,經過改造的基因必然會遺傳給后代,就會出現電影中的“轉基因人”。研究人員說,“一旦開始了這種做法,就無法回頭了,我們絕不能跨越這個界限。”人類可以利用基因編輯技術來治療疾病,生產出造福于人類的食物、藥品等,但這項技術若得不到合理利用便會造成各類問題。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只有保持清醒的頭腦,才能使人類不斷進步。
這段文字意在強調:
A.濫用基因編輯技術后果不堪設想
B.“轉基因人”將引發嚴重的倫理問題
C.使用科學技術的前提是保持清醒的頭腦
D.基因編輯技術在醫學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先引出話題“基因編輯技術”,接著通過轉折詞“但”指出這種技術的應用也或將引發道德方面的問題,隨后進行原因分析。最后指出這項技術若得不到合理利用便會造成各類問題,并補充說明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文段的主旨句是“人類可以利用基因編輯技術來治療疾病,生產出造福于人類的食物、藥品等,但這項技術若得不到合理利用便會造成各類問題”,轉折之后是重點,強調基因編輯技術得不到合理利用會造成各類問題。
第二步,對比選項,A選項是主旨句的同義替換。
因此,選擇A選項。
拓展
B項和C項:都沒有提到文段的核心話題“基因編輯技術”。D項:“醫學方面的局限性”文段未提及,文段強調的是對于這一技術的運用。
7.(單選題)今年的寒冬,其實恰恰部分源于全球變暖,這種反常的現象,和一種極地渦旋的氣候現象有關。極地渦旋是一種發生于極地、介于對流層和平流層的中上部、持續性長且規模大的氣旋。最早記載極地渦旋現象的文獻出現于1853年。在北半球的冬季,這種現象會導致突然性平流層暖化。1952年,無線電探空儀在海拔高度超過20公里的觀測中發現了這種現象導致的平流層暖化。在2013年后的北美冬季,媒體報道中經常提到這種現象,使得該術語推廣成為了對極低溫寒潮的解釋。
下列關于極地渦旋的表述正確的是:
A.極地渦旋是全球氣候變暖的“元兇”
B.極地渦旋現象最早出現于1853年
C.極地渦旋說明了極低溫寒潮現象
D.極地渦旋是一種反常的氣候現象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將選項與原文一一對應。
第二步,辨析選項。A項對應第一句“今年的寒冬,其實恰恰部分源于全球變暖,這種反常的現象,和一種極地渦旋的氣候現象有關”,說明寒冬和極地渦旋有關,并沒有提到極地渦旋是全球氣候變暖的“元兇”,錯誤。B項,對應“最早記載極地渦旋現象的文獻出現于1853年”,只是最早記載,而不是極地渦旋最早出現在1853年,錯誤。C項對應最后一句話“該術語推廣成為了對極低溫寒潮的解釋”,正確。D項對應首句“今年的寒冬,其實恰恰部分源于全球變暖,這種反常的現象”,說明寒冬是反常的,并不是極地渦旋,偷換概念,錯誤。
因此,選擇C選項。
8.(單選題)被賦予權力的人,在長久行使權力的過程中,總是自己擁有特權,由此不自覺地構成對他人權利的侵略性力量,這正是權力濫用之處,正是權力缺乏制約所致。
根據上文內容,表述正確的是:
A.擁有權力的人,行使權力時總是濫用權力
B.權力缺乏制約,是濫用權力的根本原因
C.越有權力越覺得自己擁有權力
D.人一旦被授予權力,就會侵略他人的權利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將選項與原文一一對應。
第二步,辨析選項。A項對應“被賦予權力的人,在長久行使權力的過程中,總是自己擁有特權”,丟失前提“長久行使權力的過程中”,錯誤。B項對應“這正是權力濫用之處,正是權力缺乏制約所致”,“是……所致”表達的因果關系,正確。C項在文段中沒有體現,屬于無中生有,錯誤。D項“一旦……就”是必要條件關系,在原文中沒有體現,屬于強加條件關系,錯誤。
因此,選擇B選項。
9.(單選題)由于近年來黃河水資源過度開發利用,1972年以來,黃河有21個年份出現斷流;1997年,黃河斷流226天,斷流河段一直延伸到開封,長達704公里。一方面黃河“鬧水荒”,另一方面流域內用水有增無減。專家預計,到2010年,遇到正常來水年份,黃河用水缺口將達40億立方米;遇到缺水年份,黃河用水缺口將達100億立方米,黃河支持流域社會經濟發展的功能已到極限。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A.黃河水資源利用已突破河流承載的極限
B.開發利用黃河水資源已造成河流長年干涸斷流
C.黃河“生命”將很快終結
D.黃河自身平衡的“生態水量”已一去不復返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先講黃河水資源過度開發利用導致黃河“鬧水荒”及用水短缺,接著通過具體數據進行論證,最后得出結論,“黃河支持流域社會經濟發展的功能已到極限”。文段為“分—總”結構,最后一句是主旨句,主要講黃河水資源過度開發利用導致其支持流域社會發展的功能已達極限。
第二步,對比選項。A項是對文段主旨句的同義替換,符合文段意圖。
因此,選擇A選項。
拓展
B項:“長年干涸斷流”表述錯誤,由文段中的“1972年以來,黃河有21個年份出現斷流;1997年,黃河斷流226天”可知,黃河只有部分年份出現過斷流現象,并非“長年干涸斷流”。C項:“很快終結”表述過于絕對,且原文并沒有體現。D項:非重點,本文強調的是黃河水資源的利用已經達到了極限。
10.(單選題)先天的遺傳因素和后天的環境影響對人的發展所起的作用到底哪個重要?雙胞胎的研究對于回答這一問題有重要的作用。唯環境影響決定論者預言,如果把一對雙胞胎嬰兒完全分開撫養,同時把一對不相關的嬰兒放在一起撫養,那么,待他們長大成人后,在性格等特征上,前兩者之間絕不會比后兩者之間有更多的類似。實際的統計數據并不支持這種極端的觀點,但也不支持另一種極端觀點,即唯遺傳因素決定論。
從以上論述最能推出的結論是:
A.為了確定上述兩種極端觀點哪一個正確,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工作
B.雖然不能說環境影響對于人的發展起唯一決定作用,但實際上起最重要的作用
C.環境影響和遺傳因素對人的發展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D.雙胞胎研究是不能令人滿意的,因為它得出了自相矛盾的結論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先提出問題,即先天遺傳和后天環境哪個更重要,然后通過列舉環境決定論科學家利用雙胞胎的研究方法的例子進行說明,最后通過轉折詞“實際”引出文段重點:“數據既不支持環境決定論,也不支持遺傳決定論”,即不能片面強調兩種因素中的任何一種,是從反面論證了環境和遺傳兩種因素都重要。
第二步,對比選項。C項是對文段重點的同義替換。
因此,選擇C選項。
拓展
A項:兩個極端觀點可能都是錯誤的,文段也說明統計數據不支持這兩個極端觀點,“兩個極端觀點中有一個正確”的說法有誤。B項:文段否定了兩種極端觀點,且沒有對“環境”、“遺傳”的作用大小進行比較。D項:文段第一句肯定了雙胞胎研究的“重要作用”,且從文段可以看出,雙胞胎研究的結論并不是自相矛盾,而是不支持兩種極端觀點。
以上是《2024公務員考試每日一練解析18》的全部內容,更多資訊請繼續查看:甘肅公務員考試網(http://www.naichajmpt.cn/)
(編輯:阿正)華圖教育兔小妹
甘肅華圖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