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15 14:35:30 甘肅公考考試網 //www.naichajmpt.cn/gwy/
關注公眾號領資料
QQ備考群
APP刷題
文章來源:華圖教育
語言是我們生活中常用的交流手段,但是為什么當我們“長篇大論”之后對方還能準確理解我們的意思呢?是對方記住了我們所有的話嗎?其實是對方通過我們的語言結構分析到我們的主旨,那什么是語言結構呢?其實在通俗叫法中我們常常叫它“說話的模式”、“套路”或者“上下文關系”,一種固定的語言結構要么在強調文中某個部分內容要么引起將自己的意圖隱藏在文中讓讀者利用文中語言結構去推斷。
要做好行測考試中的主旨觀點題就要學會判斷語言結構,判斷文段語言結構類型往往通過判定標志詞,因果結構的判定標志就是因果詞。比如:因為……所以、之所以……是因為、因此、因而、導致、造成等等。但是因果結構情況不一,我們分別去認識他們。
一、因果結構:文段前的“因”是事實,文段后的“果”是觀點;文段前的“果”是觀點文段后的“因”是事實。
因(事實)--果(觀點)這種結構一般通過分析原因得出結論、對策;果(觀點)--因(事實)這種結構通過分析結果(觀點)的原因來論證結果(觀點)的合理性正確性。這兩種結構都是原因為已經發生的事實并且結果為分析的觀點,都是在強調文段中的果(觀點)。我們拿其中一個語言結構舉個例子:
【例題】隨著通信技術的進步,政府執政的輿論環境已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各種輿論可以借助網絡、短信等方式跨越時空迅速傳遞,使意見空間加大、力度增強,而決策透明度的增加和公民民主參與意識的增強,又加大了政府的輿論壓力。因此政府對“輿情危機”的處理,需要改變以往的被動方式,針對新出現的情況,及時采取新的方式來應對。
對這段文字概括最準確的是( )。
A.強調政府在新輿論環境下有必要轉變應對方式
B.對比不同時期政府的輿論宣傳環境與工作方式
C.剖析政府執政的輿論壓力不斷增大的外在原因
D.分析通信技術發展與輿論環境變化之間的關系
【華圖解析】A項。本題屬于因果結構的主旨概括題。文段的結構為“事實分析-提出做法”。文段關鍵詞為“因此”,之前為提出問題——輿論環境變化加大了政府的輿論壓力,之后為解決問題——改變方式應對新情況,所以可以直接選擇A項。B項有兩個明顯錯誤,“輿論宣傳環境”和文段中的“輿論環境”概念內涵不同,前者的視角是宣傳者,后者的視角則是多方面的,可以是宣傳者,也可以是受眾。選項中的“工作方式”的內涵明顯要大于文段中的“工作方式”。C項,文段中列舉的現象可能是政府執政輿論壓力不斷增大的外在原因之一。D項的“通訊技術”與文段中的“技術”也屬于不同概念。
二、因果結構:文段前的“因”是事實,文段后的“果”也是事實;文段前的“果”是事實,文段后的“因”也是事實。
這兩種結構的因和果都是發生的事實,我們可以理解為作者通過一個因果詞連接了兩個事實,意圖是在強調兩個事實間的因果關系,主旨一般表述為“結果所發生的原因”,或者“為什么會發生這個結果”接下來我們拿一個例子來分析下:
【例題】縱觀各國貨幣發展歷史,貨幣國際化雖然給所在國帶來一定風險,但遠遠低于帶來的好處。從老百姓的角度來看,本國貨幣的國際化程度高,就意味著在出國旅游、消費、留學的過程中可以較為便利地用本幣進行支付,不必經過繁瑣的匯兌程序;從政府角度看,國際貨幣發行國可以通過發行本國貨幣為國際赤字融資,相當于對別的國家征收了“鑄幣稅”,其中的好處不言而喻。因此,許多國家的貨幣都“爭先恐后”地走向了國際化。
這段文字意在:
A.揭示促使貨幣國際化的原因
B.說明實現貨幣國際化的結果
C.提醒貨幣國際化潛藏的危險
D.剖析貨幣國際化的實現途徑
【華圖解析】A項。文段第1句話想說的是:貨幣國際化所帶來的風險遠低于好處。第2句話是從老百姓的角度和政府的角度具體說了貨幣國際化都有哪些好處,這個是很好看出來的,對吧?第3句話說:因此,許多國家的貨幣都“爭先恐后”地走向了國際化。依舊是“因此”這個標志詞連接了后面的事實即貨幣國際化,文段通過這個因果詞將前后事實連接在一起,強調的便是最后貨幣國際化的原因,所以選擇A選項。是不是有同學被B選項迷惑了呀?如果是B選項,它的文段應該是先分析貨幣國際化最后得出的結論是貨幣國際化所帶來的結果是怎么樣的吧。并不符合咱們這個行文結構所表達的意圖。所以此題正確答案A。
行測主旨觀點題很多考生選錯都是因為在分析題干過程中沒有從語言結構入手,沒有對“癥”下藥,導致做題時只求感覺對,但是不能很好地分析行文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