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19 09:48:53 甘肅公考考試網 //www.naichajmpt.cn/gwy/
關注公眾號領資料
QQ備考群
APP刷題
文章來源:華圖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惟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穩,一個民族才能在歷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頭。”“精神”是凝心聚力的興國之光,是鑄魂立本的強國之魂,也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中華文明幾千年的文化傳承鑄就了一脈相承的文化底蘊,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繪制了黨的精神譜系,這是整個民族的精神財富,更是指引國家發展和個人成長的燈塔。
豐富的精神內涵指引全面的發展方向。“煙雨樓臺革命生,紅船劈波斬浪行”的“紅船精神”;“風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饑志越堅“的“長征精神、”“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的“航天精神”;“戰風斗雨大無畏,命運與共克時艱”的“抗疫精神”。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從改革開放到新時代,中華民族長期形成的特質稟賦和文化基因一脈相承,是中國精神的生動詮釋,豐富了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內涵。
精神源于實踐,又引領新的實踐。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強調,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同時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作用。偉大事業孕育偉大精神,偉大精神引領偉大事業。“一葉紅船”初立黨,從成立之時就確立了推翻壓在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為己任,在這樣偉大的事業了,造就了一個又一個偉大的精神。然而革命之路并非一帆風順,前有頑固的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追擊,后有兇惡的帝國主義絞殺,無數革命先烈為了解救人民的理想信念拋頭顱灑熱血,前赴后繼。越是艱難困苦,越需要偉大精神的支撐,正是這些偉大的精神才讓我們以“小米加步槍”打敗了“飛機大炮”,也正是這些偉大的精神造就了偉大的革命事業,造福了偉大的中國人民。
精神因賡續而永恒。精神的產生有其特定的歷史條件和歷史背景,然后隨著社會實踐的不斷發展,精神并不會因此而消失遁形,反而會隨時時代的不斷發生融合新的時代因素,讓精神的內涵得以豐富和傳承。從新民主主義時代的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抗戰精神,到社會主義建設時代的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再到新時代的載人航天精神、抗疫精神、脫貧攻堅精神,豐富的精神內涵充分體現了中國精神和民族的精神的一脈相承。雷鋒、焦裕祿雖然已離我們而去,但他們的精神卻依然被后人所稱頌。湖北宜昌黨校退休教師陳人海說:“要做一個永不退休的共產黨人”;張桂梅老師的學生周云麗,在師范畢業之后放棄了縣城的編制,毅然決然地選擇回到母校任教,深刻詮釋了“長大后我就成了你”。一個個鮮活的事例向我們訴說精神會指引人的進步,更因人對精神的賡續而永恒。
歲月之海的奔涌從不停歇,砥礪奮進的征程永遠向前。中華文明博大精深,中國歷史波瀾壯闊,有了中國精神的傳承,就有了中國追夢的特質。中國精神,尋的是根,鑄的是魂,聚的是心,展示的是中國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