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18 13:54:13 甘肅公考考試網 //www.naichajmpt.cn/gwy/
關注公眾號領資料
QQ備考群
APP刷題
文章來源:華圖教育
【熱點背景】
“這里有40多噸教材,都是這三四天收來的,全部變廢紙了。”近日,有記者探訪一再生資源公司車間,看到一座近兩層樓高的“教材山”。其中很多書本品相完好、干凈整潔,直接“報廢”著實可惜。但實際上,如此觸目驚心的教材浪費見于各個教育階段,有家長感慨,“賣了一麻袋的書,最后只能買得起一個麻袋。”
【試題模擬】
教材浪費嚴重是一個老話題了,十余年前開始就一直有媒體和學者關注并探討我國教材循環使用應該怎么搞的問題,甚至推算出如果循環使用教材,可節約300萬畝木材、52800萬噸純凈水和633.5萬噸煤,或援建4萬所希望小學等等。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盡管每年在討論,教材浪費的問題多年來依舊未得改善。對此,你怎么看?
【觀點聚焦】
作為一種階段性學習材料,教材的留存率并不高。數據顯示,近5年全國中小學課本等各類教學材料的零售體量,平均每年約28億冊、金額超200億元。而這些教材若能循環使用一年,節約費用可援建約4萬所希望小學。更令人遺憾的是,沒有物盡其用的教材僅是印刷出版物浪費的冰山一角。從兒童繪本、學習卡片,到考試用書、專業手冊,除去少量具備收藏價值的,大部分都屬于消耗品,往往是被翻看過一遍就進了垃圾堆。
無論是出于節約,還是著眼環保,“舊書循環”都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就教材來說,其實我國在十余年前就明確表示鼓勵循環使用。只是,呼聲落地的過程中,遭遇了這樣那樣的梗阻。一方面,在種類繁多的紙制品中分揀可二次利用的書本,前期人工成本過高、后期銷售渠道太少,無法形成完整產業鏈。另一方面,對于教材是否會改版、舊書的衛生情況如何,家長和學生難免心存疑慮。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其實可以從暢通一所學校的“微循環”開始。比如,安排圖書館對教材進行專門回收,組織學生開辦“跳蚤市場”、圖書置換公益活動,等等。
教材天然具備“內部消化”的便利,盤活其他類型的圖書資源,則需要著眼更大范圍、調動更多主體。眼下,傳統的二手書市場甚是冷清,但一些二手書互聯網交易平臺頗為紅火,還有平臺開出了線下實體店,嘗試將平臺積累的讀者引流至線下書店。從現實情況來看,二手書品類垂直、小眾、利潤空間較小,這些嘗試能否蹚出一條新路,還有待觀察。但從社會效益計,該領域還是很值得深耕的。相關部門不妨以此為契機,瞄準二手書流通的盈利痛點,對優質平臺給予一定扶持,協助其探索更多發展的可能。與此同時,對定價標準、交易過程、服務質量等予以監管,倒逼這塊市場走向規范化?傊,調動社會力量參與的熱情,我們才有可能推動“紙上節約”。
實際上,阻礙教材循環使用最關鍵的“攔路虎”,還是每年數百甚至上千億的“教材生意”。出售每一本新書都意味著更多的經濟收入,循環每一頁舊紙都意味著更高的管理成本,所以哪怕浪費再嚴重,舊書依然只能當廢品賣,新生則必須持續購買新書。甚至有種奇葩觀點認為,每年在新教材上投入的數百億,不僅是培養人才的需要,更是促進消費的必需。
指望浪費拉動內需,何其荒謬!減少樹木等方面的消耗,減輕家庭的教育負擔……教材循環使用的好處毋庸諱言,其在國外早已非常普遍。在西方國家,一本教材的平均使用壽命為4到5年,而在我國只有半年左右。眼下,我國部分地區義務教育階段的音樂、美術、體育、健康、科學、信息技術等免費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循環使用,可見教材循環使用理論上是可行的。
杜絕教材浪費是建設節約型社會的必要一環,然而觀念的轉變以及相關利益的存在讓教材的循環使用說易行難,需要學生、家長、學校、出版社以及教育部門的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實現。期待各方群策群力,制定可行方案以實現教材的循環使用,讓教材浪費這個老問題真正得到徹底解決。
“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從身邊做起,打通“舊書循環”有助于讓節約成為社會習慣。而對于每一個用書、讀書的人來說,愛護每一本書,懷著珍重之情將之交給下一位讀者,也是一種對知識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