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22 09:20:29 甘肅公考考試網 //www.naichajmpt.cn/gwy/
關注公眾號領資料
QQ備考群
APP刷題
文章來源:華圖教育
公文寫作是申論考試中一種重要的考察能力,大綱中要求:能夠準確理解工作目標和組織意圖,遵循依法行政的原則,根據客觀實際情況,及時有效完成任務。華圖教育提示大家在備考中應該聚焦大綱要求,以下是華圖教育講解的關于公文寫作題備考的“兩大技巧”:
一是“正確理解題干及作答任務”。
有效審題是做好公文寫作題目的關鍵。審題干是為了確定作答任務,在題干中我們需要明確本道題的寫作文種是什么,例如“撰寫一份簡報”、“擬寫一份建議書”等,則寫作的任務就是簡報、建議書。明確了文種,才能確定所謂的格式。
二是“精準聚焦材料內容”。
公文寫作的本質是歸納概括加一點格式,所以文種的主要采分點依然落在了找點歸納概括上。因而,忠于材料,把與作答對象相關的要點找出來,就可以得到大部分分值,即便是陌生文種,也不會影響主要分數,考生要做到心中有數。
【題干】P 市的美麗鄉村建設、公共空間治理成效顯著,假如你是P市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請你以 "喚醒鄉土中國里的柔性力量”為主題寫一份匯報材料,向上級領導介紹本市公共空間治理的情況。
要求:(1)自選角度,自擬標題;(2)參考給定資料,不拘于給定資料;(3)觀點明確,內容充實,結構完整;(4)800字左右。
【給定材料】
近年來,隨著城鄉格局的快速演變,公共空間被侵占、“四旁四荒”(路旁、村旁、宅旁、水旁、荒山、荒灘、荒溝、荒地)成為某些人私有資源的現象在農村時有發生,這些被占公共空間往往環境臟亂差,一時間成了社會治理的“真空地帶”,嚴重影響了美麗鄉村建設。
面對這種現象,許多地方都在尋找解決之道。J省P市是個擁有190萬人口的縣級市,地多、村多、人多,情況復雜,單靠生硬的政府行為,力量顯然單薄。P市提出了“公共空間治理”的概念,通過聽群眾說、向群眾講、帶群眾干、讓群眾享,把本該屬于社會公共資源的空間收回公有,再建立起同廣大群眾的聯系——統一規劃、重新分配、利益共有,充分挖掘其公共屬性,讓其造福群眾。
一提起“公共”和“治理”,好像和老百姓沒太大關系。在一些人的思想里,“公共”的事和“自己”的事是分開的,“治理”的事更是歷來就歸政府。
P市換了個思路。對那些長期占用公共空間的人,政府反而退出了游說的第一線;鶎狱h員站了出來,左鄰右舍做出了示范,七大姑八大姨的電話一個勁兒地往不配合治理的人家里打。輿論壓力來了,道德的柔性光芒照亮了心堂;更何況,重新整治后的公共空間,無論是所有權的再分配,還是統一的環境治理、生態的提升,受益的還是周邊群眾。一點一滴的變化大家看在眼里,記在心上。
喚醒“鄉土中國”里的柔性力量,激活街坊鄰里、同鄉親友的道德關懷,成為P市開展公共空間治理的關鍵所在。
P市委書記陳靜說,美麗鄉村,就是要讓人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當人們開始從道德、情理的層面考量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的關系,重新審視自己行為造成的社會影響,積極尋求個體在公共事物中的定位時,就是新的“鄉愁”的開始:那些非法侵占得來的個人私利,遠敵不過街坊鄰里、親戚朋友給予的“認可”和“心安”,人們對治理公共空間的渴求,轉化為鄉土情懷的具體實踐。
這樣一來,個體的私欲顯得尷尬,不理智的占有逐漸悄悄退出。經過治理后的村子大變樣:斑駁的舊墻變成了粉刷整齊的白墻,上邊有村民畫的民俗宣傳畫;家門口堆放 雜物的空間被清理成為精心規劃的菜園子和花園;淤泥淺灘變成了森林花海;私家領地 變成了街心公園。原來,被違建占掉的空間可以如此優雅,狹窄的街巷也能變得整潔寬敞,還會有誰會與和諧優美的公共環境過不去呢?
P市實踐讓人看到這樣一個事實,美麗鄉村建設、公共空間治理還是要喚醒深埋在每個農村群眾心底的鄉土情懷,將其變成一個你、我、他共同參與的事業。政府定的是政策,是導向;法律立的是底線,是威嚴,而老百姓的共同參與,是道德、習俗和情感凝聚而成的柔性力量,激發的是蘊含在人和人最樸素關系中的理性認知。
【參考答案】
喚醒柔性力量 凝聚強大合力
近兩年來,P市把開展公共空間治理作為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抓手,拓展了城鄉建設空間,推動城鄉環境明顯改善,黨群干群關系親密和諧,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高度契合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
一、公共空間治理“為什么治”。
近年來,隨著城鄉格局的快速演變,公共空間被侵占的現象在農村時有發生,而且被占公共空間往往環境臟亂差,成為社會治理的“真空地帶”,嚴重影響了美麗鄉村建設。再加上我市地多、村多、人多,情況復雜,單靠生硬的政府行為,力量單薄。
二、公共空間治理“怎么治”。
面對這種現象,我市堅持問題導向,創新思路舉措,堅持把公共空間治理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通過聽群眾說、向群眾講、帶群眾干、讓群眾享的群眾工作法,把本該屬于社會公共資源的空間收回公有,建立起同廣大群眾的聯系——統一規劃、重新分配、利益共有,充分挖掘其公共屬性,讓其造福群眾。
三、公共空間治理“誰來治”。
對那些長期占用公共空間的人,政府退出游說的第一線。強化黨員干部責任擔當,發揮群眾主體責任——喚醒“鄉土中國”里的柔性力量,激活街坊鄰里、同鄉親友的道德關懷,成為P市開展公共空間治理的關鍵所在。輿論壓力使道德的柔性光芒照亮了心田,重新整治后的公共空間使周邊群眾受益,形成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動局面。
四、公共空間治理“達到什么效果”。
通過治理,打造了和諧優美的公共環境,構建了尚法守制的善治格局,喚醒深埋在每個農村群眾心底的鄉土情懷,實現了“政府定政策,法律立底線,百姓共同參與”良好的綜合效益。展現了道德、習俗和情感凝聚而成的柔性力量,激發了蘊含在人和人最樸素關系中的理性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