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1 11:04:01 甘肅公考考試網 //www.naichajmpt.cn/gwy/
關注公眾號領資料
QQ備考群
APP刷題
文章來源:華圖教育
【背景鏈接】
2015年11月份全國74城市的空氣質量狀況公布了,空氣質量最差的10個城市全位于東北華北。有網友調侃說“看到沈陽墊底,我們市長舒了口氣”,原因是某市空氣質量前幾個月排位墊底,于是市長發了狠話,發誓下月起必須擺脫差評。
【標準表述】
[綜合分析]
污染是一點點積累起來的,不可能靠說狠話“一抓就靈”。治理更是如此。智慧的決策是治污的關鍵抓手,城市污染與當地產業結構、排污情況,地理環境、氣候條件有關。而放話治污卻有“閉門造車”的趨勢。
不論是官員一考核就緊張的“舊疾”,還是一挨批評就說狠話的“頑癥”,一方面無不暴露了其急功近利的心態,是官本位思想之禍,更是頂層設計之失。環境污染問題并非一朝一夕造成,整改之措更非十天半月就能完成,尚需要久久為功,才能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另另一個重要原因或背景還在于,從“應對輿情”的角度來看,這樣一些“狠話”,確實往往顯得“狠勁”十足--“酣暢淋漓、擲地有聲”,不僅說者說得很“痛快”,而且聽者也會覺得非常“解氣、帶勁”!
類似的“狠話”,之所以在社會上引起爭議,沒能真正贏得贊賞,是因為“狠話”常常顯得“缺乏治污常識”,而是一種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十足的“大話、空話、假話”。
就此而言,官員“說狠話治污”現象是否令人反感,其實并不僅僅在于這些“狠話”本身,更在于它們是否能夠得到嚴格的兌現落實。必須意識到,“狠話”盡管“狠”,但并不一定必然都是完全非理性、沒有現實合理必要性的。同時,對于政府官員來說,“狠話”也不絕非簡單“說說而已”的唱高調,既是展示其自身決心意志的一種體現,更是對社會的一份莊嚴“承諾”。因此,一旦“諾而不行”,勢必不僅會嚴重損害自身的公信力,也會招致民眾的反感詬病。
[參考對策]
對此,專家認為:
要避免出現“說狠話治污”現象,必須要從根本上杜絕環境污染:一要勸誡官員少說不說不著邊際的“狠話”,不斷提升官員的“治污常識、理性和耐心”,避免其“急功近利”。
二要加大環境污染的宣傳,緩解民眾急躁的心態,營造環境治理人人有責的良好氛圍,才能心平氣和地切中環境治理的“脈象”,掌握好病癥。
三要加強管理,強化監管,環保監管部門,強化對企業的監管力度,統一標準,重點突擊,下足“狠藥”,形成強化監管的天羅地網,才能讓污染無所遁形。
四將環境治理納入地方政績考核,將環境問題納入官員終身負責的范圍,給官員戴上緊箍咒,才能讓“環境保護”成為官員心中的“頭等大事”,最后,高揚處罰的“利劍“,下“狠手”,對污染嚴重的企業,不管是否是央企,不管是稅收多少,一律痛下“殺手”,或責令關閉,或限期整改,或轉型升級,才能將污染源徹底消除。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