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測邏輯判斷的真假推理中,矛盾關系的第四種表現形式是:A→B與A且(—B)互為矛盾關系,即A→B=—[A且(—B)]。按照徳摩根等價命題去括號可知A→B=—[A且(—B)]=—A或B,即A→B=—A或B。這個公式在解析一些表現形式較復雜的題目以及一些推導過程較難的邏輯題目時效果很顯著。
例題1:
某縣舉行文明鄉鎮評比,4位評委對參評的青蓮鄉、夏荷鄉和芙蓉鎮獲得文明鄉鎮稱號的可能性進行了預測。
評委甲說:“如果青蓮鄉能獲得文明鄉鎮稱號,那么夏荷鄉和芙蓉鎮也能獲得此稱號。”
評委乙說:“如果青蓮鄉和夏荷鄉能獲得文明鄉鎮稱號,則芙蓉鎮不能獲此稱號。”
評委丙說:“不管青蓮鄉能否獲”文明鄉鎮“稱號,夏荷鄉和芙蓉鎮都獲得此稱號是不可能的。”
評委丁說:“我看青蓮鄉能獲得文明鄉鎮稱號;但是,如果夏荷鄉能獲得此稱號,則芙蓉鎮不可能獲此稱號。”
評比結果揭曉后發現,4位評委中只有一人的預測成立。
據此,可以推出:()
A、三個鄉都能獲得文明鄉鎮稱號
B、三個鄉鎮都不能獲得文明鄉鎮稱號
C、青蓮鄉能獲得文明鄉鎮稱號,夏荷鄉和芙蓉鎮不能獲此稱號
D、青蓮鄉不能獲得文明鄉鎮稱號,夏荷鄉和芙蓉鎮能獲此稱號
解析:真假推理題目,找矛盾關系。
甲:青蓮鄉→夏荷鄉且芙蓉鎮,其矛盾命題為:青蓮鄉且[(—夏荷鄉)或(—芙蓉鎮)]
。呵嗌忇l且(夏荷鄉→—芙蓉鎮),其等價命題為:青蓮鄉且[(—夏荷鄉)或(—芙蓉鎮)]
故甲的矛盾命題和丁的等價命題一致,所以甲丁矛盾,必有一真一假,乙丙都假。
乙:青蓮鄉且夏荷鄉→—芙蓉鎮,這是假的,則其矛盾命題為真。其矛盾命題為:
青蓮鄉且夏荷鄉且芙蓉鎮,即A。
例題2:
某機關擬在全民國防教育日舉辦專項國防教育活動。至于采用何種活動形式,組織者甲、乙、丙三人意見如下:
甲:如果搞讀書演講、知識競賽,那就不搞文藝演出和專題展覽
乙:如果不搞文藝演出和專題展覽,那就搞讀書演講、知識競賽。
丙:不搞讀書演講、知識競賽
上述三人的意見只有一個人的意見與最后結果相符合,最后結果是:
A。搞讀書演講、知識競賽,也搞文藝演出和專題展覽
B。搞讀書演講、知識競賽,不搞文藝演出和專題展覽
C。搞文藝演出和專題展覽,不搞讀書演講、知識競賽
D。不搞讀書演講、知識競賽,也不搞文藝演出和專題展覽
解析:真假推理和翻譯推理的結合題目。確定信息優先,從丙入手。
丙:—搞讀書演講、知識競賽
甲:(—搞讀書演講、知識競賽)或(—搞文藝演出和專題展覽)
乙:(搞讀書演講、知識競賽)或(搞文藝演出和專題展覽)
甲乙中都是或,或的意思即滿足一個即為正確。故,若丙對,則甲必然對,與題目不符;丙肯定錯,即必須要搞讀書演講、知識競賽,與乙相符,故乙肯定對。題目中說“只有一個人的意見與最后結果相符合”,故甲就錯,—甲為真,即—[(—搞讀書演講、知識競賽)或(—搞文藝演出和專題展覽)]=(搞讀書演講、知識競賽)且(搞文藝演出和專題展覽),A。
另外,此類題目的另外一個特色是:最后正確答案的獲得必然是從錯誤的那句話入手,因為是“或”的關系,最后不確定,只有求其矛盾命題將其變為且才是確定的,這和兩個有的的下反對關系的解題思路是有些相似的。
以上是《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矛盾及等價命題的運用》的全部內容,更多資訊請繼續查看:甘肅省考考試網(http://www.naichajmpt.cn/)
(編輯:shirui)華圖教育兔小妹
甘肅華圖微信公眾號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