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柳永:原名三變,又稱柳七,婉約詞派代表,代表作是《雨霖鈴》
2. 元曲四大家: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
3. 關漢卿:被譽為曲圣,代表作有《竇娥冤》《救風塵》《拜月亭》《單刀會》
4. 白樸:代表作品《梧桐雨》,講述的是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故事
5.偉大建黨精神是: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我們先來理解這八個詞語,“堅持真理”說明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的政黨,信仰馬克思主義這一真理。“堅守理想”就是有奮斗理想,早在中共二大,我們就提出了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為黨的前行指明了方向。“踐行初心、擔當使命”提到了我黨的初心使命,即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不管是在革命年代還是在建設時期,現實總是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沒有一個不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甚至犧牲。即便如此,我黨仍會以巨大的熱情投入到下一次的戰斗中,百折不撓,這些體現在建黨精神中就是“不怕犧牲、英勇斗爭”。作為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要像入黨誓詞中說的那樣“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履行黨員義務,執行黨的決定,嚴守黨的紀律,保守黨的秘密,對黨忠誠……永不叛黨。”經過高度凝練之后就是“對黨忠誠”。最后的“不負人民”是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體現。
6.最大的消化腺、最大的解毒器官、最大的內臟器官:肝臟
7.最大的排泄器官:腎臟
8.最大的細胞:卵細胞
9.最大的免疫器官:脾臟
10.最大的關節是:髖關節
11.最靈活的關節是:肩關節
12.毛細血管分布最豐富的部位:頭皮
13.硬度最高的部位:牙齒
14.觸覺最敏感的部位:食指指尖
15.堿性最大的體液:胰液
16.酸性最大的體液:胃液
17.最長的器官、食物消化吸收的最主要場所:小腸
18.食物停留時間最長:大腸
19.消化管中最膨大的部分:胃
20.最大的造血器官:骨髓
21.最大的器官:皮膚
22.含水量最高的器官:眼球
23.最先衰老的器官:胸腺
24.最長的骨:股骨
25.最薄的皮膚:眼皮
26.壯族:主要分布在廣西、云南、貴州、廣東地區,由于該地區地勢變化較大,因此壯族的村寨大多數依山傍水,屬干欄式建筑。壯族人民喜歡唱歌,歌謠是壯族民間文化生活的主要內容,喜慶節日、迎宴賓客、談情說愛、文娛活動等,多以歌謠表達感情和助興。
27.維吾爾族:維吾爾族分布地區較少,主要分布在新疆、湖南地區,傳統節日有肉孜節(開齋節)、庫爾班節(古爾邦節)和諾魯孜節。
28.回族:回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中,分布范圍最廣的少數民族,我國三十多個省級行政單位中,幾乎都有回族人民的身影;刈逯饕腥蠊澣,分別是開齋節、古爾邦節、圣紀節。
29.苗族:由于苗族最早的分布地區主要在湖北、湖南西部和貴州東部地區,山地較多,因此出現了“吊腳樓”這一苗族風格的建筑,按照山坡的地勢起伏,在上方和下方分別利用木樁來進行支撐。并且由于南方普遍濕氣較重,因此苗族服飾通過較多銀制物品來進行裝飾。
30.滿族:滿族人口分布較廣,涉及全國二十多個省級行政單位,滿族受漢文化的影響,節日與漢族相近,重視過農歷新年。民族節日主要有頒金節、走百病、添倉節、蟲王節、絕糧日、開山節。
31.《南京條約》
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后,中英雙方于1842年8月29日在南京簽訂。主要內容為:割讓香港島給英國,要求清政府設置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英國進出口關稅清政府需同英國商定等內容。標志著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中國近代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32.《北京條約》
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后,1860年中英、中法簽訂《北京條約》,主要內容為清政府承認《天津條約》有效,增開天津為商埠,割讓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準許英、法招募華工出國,對英、法兩國賠款各增至 800 萬兩白銀。標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進一步加深。
33.《馬關條約》
1895年4月17日,中國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在日本馬關簽訂,標志著甲午中日戰爭的結束。根據條約規定,中國割讓遼東半島(后因三國干涉還遼而未能得逞)、臺灣島及其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中國還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并允許日本在中國的通商口岸投資辦廠。
34.《辛丑條約》
1900年12月,清政府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奧、比利時、西班牙、荷蘭11國簽訂。主要內容:(1)中國向各國賠償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9.8億兩。(2)拆毀北京至大沽的炮臺,準許各國派兵駐守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3)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界內不許中國人居住,由各國派兵保護。(4)懲辦義和團運動中參加反帝斗爭的官吏,永遠禁止中國人民成立或反帝性質的組織。標志著清政府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35.皇帝制
皇帝這個詞語是秦始皇自己創建的,之前并沒有。嬴政認為自己統一天下的功勞已經超過了先前所有的帝王,包括之前的皇帝、堯舜禹等。故把古代傳說中所謂的“三皇五帝”里面各取一個字,這就是“皇帝”。就這樣,皇帝就成了封建國家最高統治者的稱號,被后世的歷代統治者所沿襲。
此外,他還規定皇帝自稱為“朕”,朕之前并非專用,但秦始皇之后,朕一字成為皇帝的專用詞匯;实勖罘Q為“詔”,在詔書上加蓋象征權力身份的印章稱為“璽”。
36.三公九卿制
三公九卿是秦朝創立的中央行政機構,所謂三公就是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丞相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協助皇帝日理萬機;太尉掌管軍事;御史大夫掌監察。
九卿指奉常、郎中令、廷尉、典客、少府等共九個具體的部門。
37.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
秦統一之前,每個國家使用的文字和貨幣都不一樣。秦統一后,小篆成為全國通用文字。
貨幣方面,讓全國都使用圓形方孔錢。這種圓形方孔錢就是所謂的“半兩錢”,因為金屬貨幣有其實際價值,其重半兩,故名。
38.建路修道
之前由于七國之間的隔閡,彼此交通很不方便,在秦始皇統一后,為了加強自己的統治,也為了征服北方的匈奴和南方的蠻夷,修筑了多條重要的道路。首先是馳道,一條通往燕齊,一條直達吳楚之地;另外還有為了方便同北方匈奴作戰而修建的“直道”,最后還有通往西南的“五尺道”,這樣全國就被這些四通八達的道路連接在了一起。
39.焚書坑儒
焚書坑儒看似和前面的措施相悖,其實目的都是為了維護帝國的統治。焚書的內容主要是將私人所藏的經書盡數銷毀,但是博士所藏保留了下來?尤鍎t是由于始皇迷信煉制長生不老藥,受部分儒家子弟抨擊,最后又什么也沒有煉出來,大怒之下抓住部分煉丹術士,再加上抨擊過他的儒生,一共400多人全部活埋。焚書坑儒造成了統治者和文化階級的對立,對帝國的統治反而產生了不好的影響,也成了后來帝國滅亡的濫觴之一。
40.修萬里長城
秦始皇派遣大將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大破匈奴,得勝歸來。在原本的秦國、趙國與燕國的長城基礎上修建秦長城。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綿延萬里,故稱萬里長城。
41.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處于母系氏族社會的繁榮階段,晚期進入父系氏族公社時期。以渭、洛、汾等黃河流域為分布中心。生產工具以磨制石器為主,存在少量打制石器;主要日用器為陶器,房屋以半地穴式為主;經濟以農業經濟為主,輔以漁獵。
42.半坡文化
半坡遺址是母系氏族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遺址。在遺址上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骨器等生產工具和生活工具。彩陶數量不多,多為紅底黑彩,陶器上最基本的紋樣是魚紋和變體魚紋。種植的作物有粟、蔬菜等。
43.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是我國南方新石器文化的突出代表。生產工具以骨器為主,木作技術十分突出,石器簡單粗糙、數量少而且原始。農業較發達,在遺址上發現了大量水稻遺存。飼養豬、狗等家畜,漁獵采集經濟仍占一定比例。住宅盛行“干欄”式房屋建筑。
44.紅山文化
紅山文化是我國北方新石器時代文化之一,主要分布于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遼寧省西部、河北省北部地區。經濟生活以原始農業為主,輔以漁獵,飼養牛羊豬等家畜。居民已有穩定的定居生活,房屋為長方形半地穴式,生活工具以磨制石器為主,有掘土、收割和加工谷物的工具。
45.龍山文化
龍山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生產工具以磨制石器為主。陶器已開始用輪制,以灰陶為主。經濟以農業為主,有較發達的畜牧經濟。龍山文化早期處于父系氏族公社時期。
46.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是我國長江三角洲地區的新石器文化。陶器普遍使用輪制,器形規整。農作物主要為粳稻。手工業制品精巧,在遺址上曾發現了中國最早的苧麻織品實物。房屋為干欄式建筑。一般認為,在良渚文化時期社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原始氏族制度瓦解并向文明時代過渡,中期以后可能已經處于中國古代文明的始創時期了。
47.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時代的文化,主要分布在泰山周圍地區。生產工具以石器為主,另外還有骨器和蚌器。陶器以泥質紅陶和夾砂紅陶為主。農業和家畜飼養業很發達,漁獵經濟仍占一定比例。大汶口文化已經進入了父系氏族公社時期。
48.農歷
農歷是一種陰陽合歷,取月相的變化周期即朔望月為月的長度,參考太陽回歸年為年的長度,通過設置二十四節氣以及閏月以使平均歷年與回歸年相適應。
由于朔望月平均長度29.53天,所以農歷大月30天,小月29天。
農歷平年有十二個月,閏年為十三個月。
49.干支紀年法
干支紀年是用“天干”和“地支”相配來紀年的方法。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其特點是:
、偬旄珊偷刂Ц饕晃唤M成一個紀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
、谔旄珊偷刂У南嗯溆肋h是單數對單數、雙數對雙數,不可能出現奇偶相組合。
、60年一循環,周而復始。
50.龍年
(1)龍,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動物,為鱗蟲之長。
(2)《爾雅翼》記載,龍“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
(3)龍生九子:囚牛(刻在琴頭)、睚眥(刻在刀環、劍柄)、嘲風、蒲牢、狻猊(裝飾香爐)、霸下(碑下龜)、狴犴(象征牢獄)、負屃、螭吻(雕在殿角、殿脊、屋頂)。
(4)龍相關文物:紅山文化玉豬龍(新石器時代,被稱為“中華第一龍”)、山西陶寺遺址彩繪蟠龍紋陶盤(新石器時代)、子龍鼎(商代,銘文“子龍”,是金文中最早的“龍”字)。
(5)農歷二月二,俗稱“龍抬頭”,主要習俗有熏蟲兒、剃頭、引龍回、吃龍耳(水餃)、吃龍鱗(春餅)、吃龍須(面條)、不動針線、以蠟燭照房子墻壁。
(6)我國的第一枚正式發行的郵票是清代的大龍票。
以上是《2024年公考常識積累365寶典(九)》的全部內容,更多資訊請繼續查看:甘肅省考考試網(http://www.naichajmpt.cn/)
(編輯:shirui)華圖教育兔小妹
甘肅華圖微信公眾號
上一篇:2025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言語理解與表達“一文通”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