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鏈接】
1. @《澎湃新聞》2023年10月:“你有學歷焦慮嗎”,這是我在某博上看到的一個話題。在這個話題之下有許許多多的評論。其中,有位網友坦然表示,我真的因為學歷焦慮到極點,覺得自己沒學歷,沒能力。
2. @深圳特區報:有這樣一個老師,她叫余紅衛,從中專生一路考到碩士,從鄉村老師逆襲成大學教授。余紅衛的一路學歷提升和自我成長,不僅成就了她自己,更帶給了她的學生們以榜樣。還有一位叫小小的女孩,她13歲因為家庭變故在初一年級輟了學,后來做過電話銷售、服務員、網吧收銀員、快遞客服等職業。
直到有一次因為網友的一句話“你很聰明,應該再去接受教育”。這句話瞬間點燃了她內在的小火苗,由此便開啟了她的學習自考之路。小小用4年時間通過自考30余門課程,取得了大學的?坪捅究茖W歷。2018年在香港讀研,2021年開始讀博。
【政策理論】
1.背景
考研真的越來越卷了。不僅考研人數逐年增加,國家線也水漲船高——在一些學科大類,三年前可以進復試的成績現在成為了最低標準。這其中很大一部分人都是普本學生,希望通過考研逆轉學歷上的劣勢。如果有機會,盡量提升學歷,現實非常殘酷,高學歷確實會擁有更多選擇權,求職過程中的阻力也更小,這就容易讓學歷較差的同學產生焦慮。
2.原因
(1)從社會學的角度看,我們能夠發現學歷焦慮中的基本取向:不僅追求向上,而且規避向下。具體來說就是年輕人通過對學歷的追求,以期獲得一個更好的工作、更好的伴侶和更有前途的未來。其本質是要實現自身和家庭的階層向上流動,同時通過努力培養下一代來規避向下流動的可能。
(2)但是,原本是一種個人的選擇,為何我們身邊似乎每個人都在焦慮呢?這一社會現象的背后有一個結構性的動因:因為我們身處于一個整體向上流動的社會。著名社會學家蘭德爾·柯斯林在《文憑社會》一書中曾對這一社會階段和社會狀態進行了描繪和分析。他發現,在20世紀中期,美國的整體社會氛圍是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改變自己的社會階層,過上富裕的生活。然而整個社會的氣氛,又是金錢至上的成功學導向。社會推崇的是那種一夜暴富的成功人士,這就會無形中給予每個人很大的壓力,夢想著和這些人一樣,在短時間內就可以獲得成功。
在這個過程中,“文憑社會”逐漸形成,個人通過獲得著名大學、商學院和工學院的文憑證書,獲得地位更高的工作,獲得與更高階層的人的婚姻,從而獲得進入具有社會經濟優勢圈子的機會。文憑因此成為就業、婚姻和提升下一代社會地位的“敲門磚”,圍繞文憑和學歷產生的競爭和焦慮就此成了社會的核心議題。
4.對策
長此以往,會對對自身能力產生懷疑,影響原本穩定有序的生活,從而降低了幸福生活的質量。對于“學歷焦慮”,我們要積極面對,不要被其左右生活。
(1)一方面,主動調節自己的心態。更客觀、更理性地認識自己學歷的意義和價值,建立起不卑不亢、憑實力說話的人生態度;
(2)另一方面,社會改變陳舊觀念。“唯學歷論”已不適合這個更看重能力的社會,應讓其退出歷史舞臺。要加大教育改革,注重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不再是“高分低能”,也提升自己的個人綜合素質。
【知識運用】
1、最近在網絡上出現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熱詞,比如“雙非碩士”、“985相親群”、“海淀家長”等,其背后都與學歷焦慮掛鉤。對于這種社會整體層面的集體困擾——學歷焦慮,你怎么看?
【評分要點】
能夠認識到對于這一現象應該辯證的看待。
(2)能夠分析深層次原因,比如“讀書取仕”觀念深入人心和個人價值觀偏差
的原因等。
(3)能就分析的原因提出合理的解決辦法,比如主動調節自己的心態社會改變陳舊觀念等。
2、單位需要對本轄區的大專生進行學歷提升宣傳,領導把這個任務交給你,請問你會怎么做??
【評分要點】
能夠分析組制定講座計劃,確定講座的內容和講座的方式,如線上線下方式等。
能夠具體展開講座的內容,比如宣講學生應注意的安全問題等。
能夠分析在講座過程中注意一些問題,豐富講座的內容。
以上是《國家公務員面試熱點:學歷焦慮》的全部內容,更多資訊請繼續查看:甘肅省考考試網(http://www.naichajmpt.cn/)
(編輯:shirui)華圖教育兔小妹
甘肅華圖微信公眾號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