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在二〇二二年新年賀詞中,習近平主席飽含深情地說:“無論是黃河長江‘母親河’,還是碧波蕩漾的青海湖、逶迤磅礴的雅魯藏布江;無論是南水北調的世紀工程,還是塞罕壩林場的‘綠色地圖’;無論是云南大象北上南歸,還是藏羚羊繁衍遷徙……這些都昭示著,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尊重自然綠色生產,切準高質量發展脈搏。過去幾十年,我國以粗放型發展模式實現持續高速增長,但不可否認的是高速增長的背后帶來的是“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的沉重代價,生態環境不堪重負,難以為繼。要想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實現產業的轉型升級,由傳統的高耗能傳統制造業轉為開發綠色無污染行業。無論是浙江安吉余村變“石頭經濟”為“綠色經濟”,還是信陽依托資源優勢發展美麗經濟實現“美麗收益”,抑或是山東大力推行新舊動能轉換推動“鳳凰涅槃”……這都昭示著新時代下,綠色產業是朝陽,是底色。發展綠色產業是牽一發而動全身變革,這就需要我們在產業轉型過程中堅定方向、咬緊牙關,堅決摒棄思維定式和路徑依賴,推動騰籠換鳥、換擋升級。
保護自然綠色生活,染好文明健康的底色。綠色低碳,人人有責,也人人可為。遵守規定,做好垃圾分類;合理設定空調溫度,夏季不低于26攝氏度,冬季不高于20攝氏度;盡量購買耐用品,少購買使用一次性用品和過度包裝商品,外出自帶購物袋;出行優先選擇公共交通或者自行車、步行等綠色出行方式……這些力所能及的環保行動,非但不會降低生活質量,反而有助于提升文明素養,讓生活更健康。從我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少用一度電,節約一滴水,從源頭減少消耗,推動形成節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這是每個人的應盡之責,也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內在要求。
順應自然綠色生態,踏上和諧共生的坦途。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快車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將不斷展現在世人面前。在河北張家口,清新的空氣、如洗的藍天,讓人們交口稱贊;在青海湖,無垠碧波蕩漾,鳥兒在湖面翩躚起舞,發出悅耳鳴唱;在廣東廣州市南沙區靈山島,濱水碧道綠意盎然,江面上白鷺飛翔,人們紛紛來露營“打卡”……,我們身邊一座座荒山染綠,一個個沙丘止步,一條條河流變清;藍天一年比一年多起來,城鄉的公園、綠道持續增加,海濱的灘涂、濕地生機盎然。藍天白云繁星閃爍不再是“奢侈品”而成為百姓的“日常品”,天藍地綠水凈的良好生態環境畫卷正徐徐展開。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每個人都是大自然的守護者、建設者、受益者,沒有哪個人是局外人、旁觀者,誰也不能置身事外。對此,只有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觀念、真抓實干抓好系統管理,知行合一,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才能真正建成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中國。
以上是《2025國家公務員考試:善待自然 擁抱未來》的全部內容,更多資訊請繼續查看:甘肅省考考試網(http://www.naichajmpt.cn/)
(編輯:shirui)華圖教育兔小妹
甘肅華圖微信公眾號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