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8 15:14:41 國考考試網 //www.naichajmpt.cn/gwy/
領資料
微信備考群
APP刷題
文章來源:華圖教育
言語理解與表達的閱讀理解題是行測考試中的重點題型之一,考生在此部分需要有較高的正確率,爭取做到“零”失誤。但是有些題目的選項總會讓人產生糾結,糾結的主要原因是“長得像”,那么接下來華圖教育就針對相似選項如何辨析給考生進行分享。
相似選項辨析方法:
1.主干對比法:
分別提取相似選項主干成分,與原文進行比對,選擇與原文一致的選項。
【例1】阮籍的《詠懷》詩本身就像是深秋清晨草葉上的一抹凝霜,悄無聲息,發著微微的寒氣。曹丕《燕歌行》首句便說,“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唐人李商隱也有詩云“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霜已結到了心上,是實實在在、有跡可循的內心的凄然和悲愴。而阮籍,哪怕要做秋霜,也要做最溫和的一種。這不是覆蓋在松竹梅上的霜,而是覆在野草上的霜,白茫茫一片,與無邊的草地連接在一起,靜寂的一片,默默地發著清冷的光。
這段文字論述的核心思想是:
A.詩歌中描寫“霜”,是為了表現詩人內心的凄涼和悲愴
B.阮籍《詠懷》詩中描寫的“霜”是最溫和的一種
C.阮籍《詠懷》詩如深秋的一抹凝霜,散發著清冷的光
D.詩歌中描寫的“霜”都是一種比喻,比喻詩人凄涼的心境
【答案】C。華圖解析:文段首句指出阮籍的《詠懷》詩本身就像是深秋清晨草葉上的一抹凝霜。然后通過與曹丕、李商隱詩中“霜”所含意蘊的對比,說明阮籍詩的特點——與無邊的草地連接在一起,靜寂的一片,默默地發著清冷的光。“阮籍的《詠懷》詩”應為文段論述的重點,首先排除A、D選項。B與C選項整體表意相似,我們提取兩個選項主干發現:B項主語為“霜”,C項主語為“詩”,回顧文段重點,作者論述的重點是“阮籍的《詠懷》詩”,所以B項排除。故本題選C。
2.差異對比法:
將兩個相似選項表意相同的語素去掉,留下不同比對原文,選擇與原文一致的選項。
【例2】黏土看上去似乎是一種肥沃度差、由多種礦物質組成的混合物,但卻可能是地球生命的起源地。在模擬古代的海水中,黏土會形成水凝膠——由大量可吸收液體的微小空間構成(像海綿一樣)。過去幾十億年里,被禁錮在這些空間里的化學物可能發生了復雜的反應,從而形成了蛋白質、脫氧核糖核酸以及最終生成活細胞的各種系統。黏土形成的水凝膠可能對上述化學過程起到了禁錮和保護的作用,直至發育出將活細胞包裹住的細胞膜為止。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A.黏土富含生命需要的營養物質
B.水凝膠對生化反應的保護作用
C.黏土在地球生命起源中的作用
D.地球生命也許最初發源于黏土
【答案】D。華圖解析:文段為總分結構,第一句話是文段主旨,后文是對主旨的具體說明。主旨強調的主體是“黏土”而非“水凝膠”,排除B。由文段第一句“肥沃度差、由多種礦物質組成的混合物”可知,A項“富含生命需要的營養物質”說法錯誤,排除。C與D選項表意相似,其中“黏土、地球生命、起源(發源)”均是兩者共同語素,兩者不同之處在于D項中多了“也許”這個表或然的詞,再由文段主旨句中的“可能”一詞可知,黏土與生命起源的關系尚無定論,C項表述不準確,D項的“也許”更為恰當。故本題選D。
綜上所述,兩種方法的核心其實就是要求考生要“細致”,應具備準確理解文段和選項表意的能力,這種能力同樣也是言語理解部分在考試大綱中所提及的能力考查。所以,考生平時在練習言語理解的題目時,應時刻提醒自己以“細致”的態度去對待,從而養成一種科學的解題習慣!
以上是《2025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閱讀理解題之相似選項辨析》的全部內容,更多資訊請繼續查看:甘肅省考考試網(http://www.naichajmpt.cn/)
(編輯:shirui)華圖教育兔小妹
甘肅華圖微信公眾號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