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在備考言語理解與表達模塊的時候,“找重點”是一個重要的解題手段,最典型的像主旨概括題、意圖判斷題和標題選擇題,都是需要我們閱讀文段找到重點再進行答案的選擇的。但是很多考生在閱讀文段找重點時,總會跑偏,選錯答案。歸根結底,是沒有掌握閱讀技巧,那么該如何快速準確地找到文段論述的重點呢?今天,我們就來分享一個“找重點”的小技巧——原因論證!
1.何為“原因論證”?
原因論證是通過提示原因來論證結果的一種論證方法。常見標志詞有:由于……;因為……;理由是(原因是)……。如:
我們常用“方盒子”來形容形狀了無生趣的房子,不過這里談的“方盒子”卻一點也不無聊,因為它是懸立于空中的等邊立方體,而且轉了四十五度的立體角,使原本并不突出的形體,頓時鮮活起來。建筑師的創意令人贊嘆不已!這幢位于鹿特丹港灣的集合住宅,興建于“后現代主義”猖狂的 20 世紀 80 年代中期。從此以后,這個城市又多出一個新的觀光景點。
閱讀文段,通過“因為”確定其引導的是原因論證,用以論證“方盒子”不無聊。
2.如何利用“原因論證”解題?
在主旨概括題、意圖判斷題和標題選擇題尋找文段重點時,文段中出現原因論證的句子,其作用是解釋文段中的論點,起到支撐論點的作用。原因本身不重要,可以略讀。圍繞原因的選項一般是非重點的選項,通常不會選擇。
【例】專家認為,近視一旦發生,不可逆轉。特別是在低年齡階段發生近視的孩子,更容易變成高度近視,導致視力損傷。而戶外活動是最簡單的預防近視方式,充分接觸陽光可以有效地保護視力。每天 2 小時、每周 10 小時以上的戶外活動,可使青少年的近視發生率降低 10%以上。這主要因為太陽的光照強度比室內光照強度高數百倍,光照越強,多巴胺釋放量越多,而多巴胺能抑制近視的發生發展。高強度光照一方面可使瞳孔縮小、景深加深、模糊減少,另一方面也能起到抑制近視的作用。這段文字重在說明:
A.低齡近視是光照弱引發的視力損傷
B.太陽光照能有效抑制近視發生發展
C.光照強度與近視發生率呈現負相關
D.戶外活動可以有效預防近視的發生
【文段分析】文段首先介紹孩子在低齡階段近視的危害,接著指出“通過戶外活動充分接觸陽光可以有效地保護視力”,并于下文通過數據具體說明“戶外活動可有效降低近視率”。文段后半部分通過“主要原因”引導原因論證,詳細解釋“戶外活動接觸陽光能有效地保護視力”的原因。文段為“分—總—分”結構,重點說明“戶外充分接觸陽光能有效地保護視力”。
【選項辨析】A 項:“光照弱引發的視力損傷”文段未提及,無中生有。B 項:“太陽光照”表述有誤,原文為“多巴胺”。C 項:表述過于絕對,且屬于原因解釋部分,非重點。D 項是對文段主要內容的同義替換。因此,選擇 D 選項。
3.“原因論證”在解題時有哪些注意事項?
在以上需要“找重點”的題型中,正確選項要對應文段中的核心觀點或結論句。僅圍繞“具體原因陳述”的選項,通常為干擾選項。值得注意的是,若存在原因和結果同時出現的選項,這種情況下,該選項會被優選。
【例】自然資源核算的對象,主要是礦產、森林、耕地和水資源等。挪威和加拿大等林業發達的國家,會更重視森林資源的核算。我國則主要強調森林、耕地和水資源的核算。這是因為礦產和化石能源固然重要,但其市場化程度也非常高。然而,森林、耕地和水資源的性質完全不同。它們向人類提供的“產品”,如糧食、木材和水產等,只是其貢獻的一部分,更重要的還是其提供的生態服務,如承載生態系統、維護生物多樣性等,所有這些生態服務都是不能進口的。這段文字主要說明:
A.我國為什么選擇特定自然資源為主要核算對象
B.正確選擇自然資源核算對生態文明建設很重要
C.不同國家對自然資源核算對象的選擇各有偏重
D.礦產和化石能源與其他資源在性質上存在不同
【文段分析】文段先介紹了自然資源核算的對象是什么,然后提出和發達國家更重視森林資源的核算相比,我國更重視森林、耕地和水資源的核算,然后進行原因解釋。文段為“分—總—分”結構,文段的主旨句為第二句話,主要介紹了我國選擇森林、耕地和水資源進行核算的原因。
【選項辨析】B 項:“生態文明建設”文段沒有論述。C 項:“不同國家”主體錯誤,文段主體是“我國”。D 項:“礦石和化石能源”不是強調的重點,文段強調的重點是森林、耕地和水資源的核算。A 項是對文段主旨句的同義替換。因此,選擇 A 選項。此題中,正確答案 A 選項即是以原因和結果的方式出現。
通過對原因論證這一技巧的剖析,希望能夠幫助考生更準確把握原因論證這一知識點,從而能夠更快地找到文段重點,選擇出正確答案。
以上是《【言語】言語理解與表達中的“原因”重要嗎?》的全部內容,更多資訊請繼續查看:甘肅省考考試網(http://www.naichajmpt.cn/)
(編輯:九茶汐子)上一篇:每日一練:2025年國家公務員考試之判斷推理(163)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