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分校

您當前位置:甘肅人事考試 > 甘肅事業單位考試 > 備考技巧 > 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每日一練(2025.4.18)

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每日一練(2025.4.18)

2025-04-18 10:26:01 甘肅事業單位考試網> www.naichajmpt.cn/sydw/ 關注公眾號領資料   QQ備考群   APP看視頻刷題     文章來源:甘肅華圖

文章頁領取備考干貨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一本大道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国模精品一区二区,萝控精品福利视频一区

  【導讀】華圖甘肅事業單位招聘考試網同步甘肅華圖發布: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每日一練(2025.4.18) ,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 更多資訊請關注甘肅華圖微信公眾號(gshtjy),甘肅事業單位招聘考試培訓咨詢電話:0931-8186071,新浪微博@甘肅華圖,微信號: gshtjy420(點擊查看全省咨詢微信號)

專屬客服答疑
試題-在線?
備考資料領取

  一、單選題

  1. 建安七子,是漢建安年間(196年—220年)七位文學家的合稱,不屬于建安七子的是:

  A.山濤

  B.陳琳

  C.孔融

  D.阮瑀

  【答案】A

  【解析】第一步,本題考查中國史知識并選錯誤項。

  第二步,A項:山濤生活于三國至西晉時期,具體生卒年為205年-283年3月3日 ,河內郡懷縣(今河南武陟西)人,是著名的大臣、名士,還是“竹林七賢”之一。從時間上看,其活躍時期遠超建安年間(196年—220年)的范圍,從所屬文學團體來說,他屬于“竹林七賢”而非建安七子。因此,山濤不屬于建安七子,A項錯誤,當選。

  B項:陳琳卒于217年,字孔璋,廣陵射陽人,是東漢末年的文學家。在那個風云變幻的建安年間,他先是在袁紹麾下,袁紹失敗后又歸附曹操。陳琳在文學領域成就頗高,其詩歌、散文和辭賦都展現出較高水準,作品風格豪邁奔放,不少作品反映了當時動蕩的社會現實,是建安七子之一,B項正確,排除。

  C項:孔融出生于153年,卒于208年9月26日,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不僅是東漢末年的官員、名士,更是著名文學家,還是孔子的二十世孫?兹谧杂妆阏宫F出非凡的聰慧,在文學上尤其以散文見長,其文章言辭鋒利、簡潔明快,在當時的文壇具有較大影響力,屬于建安七子之一,C項正確,排除。

  D項:阮瑀大約生活在165年—212年,字元瑜,陳留尉氏(今河南開封市尉氏縣)人,身兼東漢末年文學家、官員、音樂家多重身份。他擅長章表書記類文體,作品語言質樸無華,情感真摯動人,在文學史上占據一定地位,是建安七子中的一員,D項正確,排除。

  因此,選擇A選項。

  【拓展】建安七子作為建安文學的重要代表群體,與“三曹”共同推動了建安文學的繁榮發展,包括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瑀、應玚、劉楨。這七人大體上代表了建安時期除曹氏父子三曹(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文學成就。他們的作品深刻反映了東漢末年社會的動蕩不安、戰爭頻仍以及百姓的困苦生活,同時也表達了文人墨客們渴望建功立業、實現抱負的理想追求,還流露出對人生短暫、命運無常的感慨。在文學創作風格上,他們既有慷慨悲涼的一面,又有剛健有力的特質,形成了獨特的“建安風骨”,對后世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2. 變革與朝代對應關系,不正確的是:

  A.商鞅變法——戰國時期

  B.兩稅變法——唐朝

  C.戊戌變法——清朝

  D.王安石變法——明朝

  【答案】D

  【解析】第一步,本題考查中國史中的變革與朝代對應關系并選錯誤項。

  第二步,A項:商鞅變法處于戰國時期,彼時各諸侯國競爭激烈,秦國也渴望強大。秦孝公廣納賢才,商鞅入秦后提出一系列變革舉措。如“廢井田”打破舊有的土地制度,“重農桑”鼓勵農業生產,“獎軍功”提升軍隊戰斗力,“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加強國家管理。這些措施分兩次推行,使秦國實力大增。A項正確,排除。

  B項:唐朝后期,土地兼并之風盛行,均田制難以維系,以其為基礎的租庸調制也無法繼續實行,國家財政面臨困境。在此背景下,楊炎提出兩稅變法。該變法于公元780年被唐德宗采納并推行,規定以正月、七月兩次征稅取代租庸調制,還取消諸多雜稅。這一變革在增加財政收入、穩定社會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B項正確,排除。

  C項:戊戌變法是晚清時期的重要事件,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借助光緒帝推動變革。他們倡導學習西方,在政治、教育、經濟等多方面提出改革主張。從1898年6月11日開始,到9月21日因慈禧太后發動政變而結束,歷時103天。雖然最終失敗,但在思想啟蒙等方面意義重大。C項正確,排除。

  D項:王安石變法發生在北宋宋神宗時期。當時北宋面臨著“積貧積弱”的局面,王安石為改變這一狀況,圍繞“理財”“整軍”展開全面改革,涵蓋經濟、軍事、社會等多個領域。而明朝是在元朝滅亡后建立的,與王安石變法無關。D項錯誤,當選。

  因此,選擇D選項。

  【拓展】略

  3. 下列重要歷史事件,都在春秋戰國的是:

  A.貞觀之治、商鞅變法

  B.勾踐滅吳、安史之亂

  C.管仲改革、孔子周游列國

  D.靖康之難、秦始皇統一六國

  【答案】C

  【解析】第一步,本題考查中國史知識。

  第二步,A項:“貞觀之治”作為唐朝時期唐太宗統治階段呈現出的政治清明、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的良好局面,是唐朝特有的治世景象。“商鞅變法”源自《史記·商君列傳》 ,是戰國時期秦國秦孝公任用商鞅開展的一系列旨在富國強兵的改革行動,涉及政治制度革新、經濟政策調整、軍事制度優化等多方面?梢,“貞觀之治”并不處于春秋戰國時期。A項錯誤。

  B項:“勾踐滅吳”在《國語·越語》等諸多典籍中均有記載,是春秋時期越國歷經長期謀劃與準備,由君主勾踐領導最終成功消滅吳國的重大歷史事件,反映了當時諸侯國之間的爭霸斗爭。“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是唐朝時期安祿山與史思明發動的一場大規模叛亂,這場叛亂嚴重破壞了唐朝的社會經濟與政治穩定。“安史之亂”并非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段。B項錯誤。

  C項:“管仲改革”發生于春秋時期的齊國,在齊桓公大力支持下,管仲對國家的內政、經濟、軍事等關鍵領域進行全面改革。在經濟上,推行一系列促進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發展的措施;在軍事上,建立了高效的軍事制度,增強了齊國的軍事實力,使齊國逐步走向強大。“孔子周游列國”出自《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為傳播自己的儒家學說思想,帶領弟子們在春秋時期的各個諸侯國之間輾轉奔波,與各國君主、士大夫交流探討,對當時及后世的思想文化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二者都處于春秋戰國時期。C項正確。

  D項:“靖康之難”發生在北宋時期,金國軍隊南下一舉攻克北宋都城東京,擄走宋徽宗、宋欽宗兩位皇帝以及眾多皇室成員、大臣等,直接導致北宋的滅亡,這是北宋歷史上的重大變故。“秦始皇統一六國”發生在戰國末期,秦王嬴政憑借強大的軍事力量和卓越的戰略謀劃,陸續滅掉六國,實現了中國歷史上首次大一統的政治格局。“靖康之難”并不屬于春秋戰國時期。D項錯誤。

  因此,選擇C選項。

  4. 三省六部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一套組織嚴密的中央官制,其中管全國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調動的是:

  A.吏部

  B.戶部

  C.工部

  D.刑部

  【答案】A

  【解析】第一步,本題考查中國史知識。

  第二步,A項:吏部在三省六部制里占據著極為關鍵的地位。它全面負責全國官吏相關事務,從官吏的選拔任用,到對官吏工作表現的考核評估,再到根據考核結果決定其職位的升降,以及因工作需要進行的調動等,都在其職責范圍內。吏部通過嚴謹的流程和制度,確保官員隊伍的質量和合理流動,對封建王朝的統治穩定和行政效率有著重要影響。A項正確。

  B項:戶部的主要職責集中在國家的經濟和民生領域。它掌管全國土地的統計與管理、戶籍信息的登記與維護,以及賦稅的征收和財政收支的規劃與管理等事務。這些工作與官吏個人的任免、考核、升降和調動沒有直接聯系,主要圍繞國家的經濟基礎和社會民生展開。B項錯誤。

  C項:工部主要致力于國家的工程建設和基礎設施方面的事務。涵蓋了各類大型工程的規劃、營造,水利設施的修建與維護等。其工作重點在于國家的物質建設和公共設施方面,和官吏的人事管理毫無交集,不涉及官吏任免、考核等相關工作。C項錯誤。

  D項:刑部主要負責國家的司法和法律執行方面的事務。它掌管著法律的制定、審定,對各類案件的審理和判決進行復核,尤其是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其核心工作圍繞法律體系的運行和司法公正的維護,與官吏的人事管理工作沒有直接關聯。D項錯誤。

  因此,選擇A選項。

  【拓展】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發展歷程中的重要成果。“三省”分工明確,中書省負責決策,即制定政策和政令;門下省負責審議,對中書省的決策進行審核和監督;尚書省負責執行,將決策付諸實踐。“六部”則是尚書省下屬的具體執行部門,分別掌管各類具體政務。這種分工協作的制度體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同時通過權力的制衡加強了中央集權,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5. 下列制度按時間出現,最晚的是:

  A.井田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舉制

  D.郡縣制

  【答案】C

  【解析】第一步,本題考查中國史知識。

  第二步,A項:“井田制”最早可追溯至西周時期,《谷梁傳·宣公十五年》記載“古者三百步為里,名曰井田” 。它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土地國有制度,在西周時期達到成熟狀態,是當時經濟基礎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國家的穩定和發展提供了物質保障。從歷史時間線來看,它在這幾種制度中屬于較早出現的。A項錯誤。

  B項:“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重要的選官制度,由曹魏吏部尚書陳群制定。該制度上承兩漢察舉制,下啟隋唐科舉制,在魏晉南北朝這一特定歷史時期,對于選拔人才、維護士族階層的統治地位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相較于科舉制,其出現時間更早。B項錯誤。

  C項:“科舉制”始于隋朝隋文帝時期,隋煬帝時正式設立進士科,標志著科舉制的正式創立 ?婆e制打破了門第限制,為廣大寒門子弟提供了晉升的通道,使得社會階層能夠流動,對中國的政治、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產生了深遠且持久的影響。在本題所涉及的四個制度中,科舉制出現的時間最晚。C項正確。

  D項:“郡縣制”起源于春秋時期的楚國,楚武王熊通開啟了這一制度的先河;不過作為地方行政制度全面推行是在秦朝?たh制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有效管理,強化了中央集權,對后世歷代王朝的地方行政制度產生了深遠影響,其出現時間明顯早于科舉制。D項錯誤。

  因此,選擇C選項。

  二、多選題

  6. 最近太原北齊壁畫博物館火出了圈。在這里,不僅能從壁畫中感受北朝時期貴族奢華灑脫、鮮衣怒馬的生活,還能結合數字VR、動畫長卷、人機互動等多種方式重新認識文物。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太原北齊壁畫博物館依托北齊徐顯秀墓原址而建,是全國首座建設于壁畫墓葬原址上的專題博物館

  B.壁畫使用的紅色顏料中含有鐵紅(主要成分是氧化鐵)、鉛丹(主要成分是四氧化三鉛)和朱砂(主要成分是硫化汞)等,該紅色顏料屬于化合物

  C.北齊時期絲綢之路達到鼎盛

  D.太原古稱“晉陽”,是北齊王朝的別都

  【答案】AD

  【解析】第一步,本題考查人文地理及歷史知識。

  第二步,A項:太原北齊壁畫博物館是依托 “2002 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之一的北齊徐顯秀墓原址而建,并且憑借其開創性的建設模式,成為全國首座建設于壁畫墓葬原址上的專題博物館。A項正確。

  B項:壁畫使用的紅色顏料由鐵紅、鉛丹、朱砂等多種物質混合而成,這些物質各自獨立存在,不符合化合物的定義,應屬于混合物。B項錯誤。

  C項:絲綢之路在隋唐時期達到鼎盛。C項錯誤。

  D項:太原古稱“晉陽”,在北齊時期作為別都,承擔著重要的政治、軍事和文化功能,在北齊王朝有著重要地位。D項正確。

  本題是選是題,因此,選擇AD選項。

  7. 我國古代歷史上曾經使用過四種紀年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是以王公在位年數來紀年,春秋戰國時期多用這種紀年方法

  B.年號紀年法,秦始皇之后開始有年號,之后每個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號紀年

  C.干支紀年法,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順序相配,每六十年為一個周期

  D.年號干支兼用法,紀年時皇帝年號置前、干支列后

  【答案】ACD

  【解析】第一步,本題考查中國史中古代紀年法知識。

  第二步,A項: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數來紀年。在春秋戰國那個諸侯割據、各國相對獨立的時代,政治格局復雜,缺乏統一的紀年標準。各國為方便記錄本國歷史事件與時間順序,多采用這種依據本國君主在位情況的紀年方式。像魯國以魯隱公元年、魯桓公二年等依次記錄,能清晰呈現魯國歷史發展脈絡,在當時的各國歷史記載中廣泛應用。A項正確。

  B項:秦始皇時期并未有年號。真正開啟年號紀年先河的是漢武帝,他首創年號“建元”。此后,新皇帝即位大多會更改年號并以此紀年。B項錯誤。

  C項:干支紀年法是將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與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順序進行組合。從“甲”與“子”開始,形成“甲子”,接著是“乙丑”等依次類推。由于10和12的最小公倍數是60 ,所以每六十年就會完成一輪完整的組合循環,形成一個周期。這種紀年法在古代的天文、歷法、農事等眾多領域都有重要應用,能幫助人們準確記錄時間、推算節氣變化,對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C項正確。

  D項:年號干支兼用法遵循皇帝年號在前、干支在后的順序。比如“乾隆甲子年”,“乾隆”明確了是乾隆皇帝統治時期,“甲子”則通過干支紀年精確到具體年份。這種方法結合了年號紀年和干支紀年的優點,既突出了所屬皇帝的統治階段,又利用干支紀年的周期性準確標識年份,方便歷史研究和記錄。D項正確。

  本題是選是題,因此,選擇ACD選項。

  8. 下列朝代中,屬于中國歷史上的朝代的是:

  A.秦朝

  B.羅馬帝國

  C.隋朝

  D.晉國

  【答案】AC

  【解析】第一步,本題考查中國古代史知識。

  第二步,A項:秦朝(公元前 221 - 公元前 207 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王嬴政先后滅掉六國,完成統一大業,建立了秦朝。A項正確。

  B項:羅馬帝國(公元前 27 年 - 公元 1453 年),是以地中海為中心,跨越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它不屬于中國歷史朝代范疇,是西方歷史上重要的帝國。B項錯誤。

  C項:隋朝(公元 581 - 公元 618 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朝代,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中國長達近 300 年的分裂局面。隋文帝楊堅篡周建隋后,南下滅陳,實現統一。C項正確。

  D項:在中國歷史上,“晉國” 有兩種情況。一是春秋時期的諸侯國晉國,它是周朝的諸侯國,不是一個統一的朝代。晉國在春秋時期是一個強國,在晉文公重耳時期達到鼎盛,稱霸中原。二是司馬氏家族建立的西晉(公元 265 - 公元 317 年)和東晉(公元 317 - 公元 420 年),西晉是短暫統一了全國的朝代,東晉則是偏安江南的政權。如果單說 “晉國” 這個表述比較模糊,需要明確是哪種情況。因此,嚴格來說,晉國并不符合題目中“朝代”的定義。D項錯誤。

  本題是選是題,因此,選擇AC選項。

  三、判斷題

  9. 中國古代史,始于大約170萬年前的元謀人,止于1840年的鴉片戰爭前,是中國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歷史。( )

  A.正確

  B.錯誤

  【答案】A

  【解析】第一步,本題考查中國史知識。

  第二步,從元謀人開始,中國大地上就有了人類活動的蹤跡。元謀人是中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他們生活在距今約 170 萬年前。當時的人們使用簡單的打制石器,過著群居生活,以采集和狩獵為生,這是原始社會早期階段的典型特征。

  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它的建立標志著中國從原始社會進入奴隸社會。在奴隸社會,奴隸主占有生產資料和奴隸本身,奴隸沒有人身自由,被迫從事各種繁重的勞動。商朝和西周時期,奴隸制得到進一步發展。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階段。戰國時期各國的變法運動,如秦國的商鞅變法,廢除了井田制,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標志著封建社會的逐步確立。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縣制等,此后,中國封建社會歷經漢、唐、宋、元、明、清等朝代,不斷發展演變。直到 1840 年鴉片戰爭爆發,西方列強用武力打開中國大門,中國社會性質開始發生變化,中國古代史結束。

  因此,本題正確。

  10. 光武中興指的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統治時期出現的治世。( )

  A.正確

  B.錯誤

  【答案】A

  【解析】第一步,本題考查中國史知識。

  第二步,光武中興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統治時期出現的治世。劉秀在建立東漢政權之后,面臨諸多問題,他積極采取多種措施來構建治世。在政治治理方面,劉秀強化中央集權,他削弱三公權力,加強尚書臺權力,使得決策權力更加集中于皇帝手中。在官吏管理上,他極為重視吏治,使得官場風氣較為清正廉潔,行政效率得以提高。經濟領域中,劉秀推行度田令,這一舉措旨在重新丈量土地、清查人口,目的在于抑制豪強地主兼并土地的行為。土地的合理分配有助于保障農民的利益,使農民能夠安心從事農業生產,進而增加國家的賦稅收入,為國家的發展奠定經濟基礎。在文化建設方面,劉秀大力推崇儒學,培養眾多儒學人才,以儒家思想為正統思想,這有助于在社會上形成統一的價值觀,穩定社會秩序,促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軍事上,劉秀憑借卓越的軍事才能,逐步消滅各地的割據勢力,最終實現全國的統一。在這些措施的綜合作用下,東漢初期社會經濟逐步恢復并發展,人口數量不斷增長,百姓的生活相對安定,呈現出繁榮的景象,這一時期被稱為光武中興。

  因此,本題正確。

  【拓展】光武中興是東漢歷史進程中的一個關鍵時期。“光武”是劉秀的謚號,“中興”體現出東漢在經歷了之前的動蕩后重新走向興盛。這一時期的諸多政策措施,如政治上的集權措施,為后世君主在加強統治方面提供了范例;經濟上的土地政策對土地分配和農業發展的影響深遠;文化上對儒學的推崇進一步鞏固了儒家思想在封建社會的主導地位。這些方面都對后世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意義。

  ——推薦閱讀——

  【推薦】2025甘肅事業單位招聘公告匯總|崗位表下載

  【圖書】25事業考編刷題寶典|25事業單位圖書【教材+歷年】4本套

  【網課】事業單位紅鯉399|25事業單位優勝班

  【課程】事業單位聯考筆試課程|面授課程咨詢入口

——相關閱讀——

以上是《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每日一練(2025.4.18)》的全部內容,更多資訊請繼續查看:甘肅事業單位考試網(http://www.naichajmpt.cn/)

(編輯:九茶汐子)
聯系方式

華圖教育兔小妹

微信號:htjy420
驗證信息:事業單位
報考問題解惑,貼心的報考指導

微信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gssydwzp
驗證信息:事業單位
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事考資訊
有報考疑惑?在線客服隨時解惑

公告啥時候出?

報考問題解惑?報考條件?

報考崗位解惑   怎么備考?

沖刺資料領?

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