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例子是寫作或論證中常見的內容,在行測的言語理解科目里,例子也起到重要作用。那具體到言語主旨類的題目中,例子究竟有什么作用呢?今天就一起來看一下主旨題的一種解題技法,那就是舉例論證。
一、舉例論證介紹
舉例論證:在主旨題的文段分析中,文段可分為重點內容與非重點內容。舉例論證就是非重點內容的一種形式。例子可分為兩種類型,分別是顯性例子(有明顯的標志詞)和隱性例子(無明顯標志詞),我們識別出例子后,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快的找到、理解文段重點,以及排除非重點選項。
二、例題精講
例1.肉食悖論指的是,一些人喜歡吃肉,但不能聯想到提供肉的動物死去的場景。研究者發現,人們通過一種被稱為“語言偽裝”的方法,讓有感覺的生靈與潛在的食物來源之間的關聯變得更模糊,以此來消除這種認知失調。例如,我們提到肉時不直接說動物的名稱,英語里把豬肉叫做pork,牛肉叫做beef或者叫做培根什么的。而18世紀的日本,由于當時的幕府禁止人們吃獸肉,偷吃肉的人以植物名稱代替肉類,把馬肉稱為櫻肉,把鹿肉稱為紅葉,把野豬肉稱為牡丹。
這段文字主要說明:
A.“語言偽裝”是人類自欺欺人的表現
B.日本人對植物的熱愛超過動物
C.文化因素是消解肉食悖論的關鍵
D.“語言偽裝”有助于克服認知失調
【答案】D
【解析】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句介紹“肉食悖論”的概念,即“一些人喜歡吃肉,但不能聯想到提供肉的動物死去的場景”。第二句提出解決“肉食悖論”的對策,通過“語言偽裝”這一方法來消除這種認知失調。第三句和第四句為舉例論證,支撐前文對策。通過分析可知,主旨句為第二句的對策句,強調“語言偽裝”這一方法。
第二步,對比選項。D項是對主旨句的同義替換。
因此,選擇D選項。
【拓展】A項:沒有說到“語言偽裝”的作用,非文段重點,且“自欺欺人”表述錯誤。B項和C項:缺少核心話題“語言偽裝”,且B項“日本人”為舉例論證的內容。
例2.公元1616年,莎士比亞與湯顯祖同年逝世。二人都可算作16、17世紀之交的偉大劇作家。二人都愛寫劇本,不過寫法卻不大一樣。比如《羅密歐與朱麗葉》故事臨近結尾,一雙戀人殉情身亡,慘烈的悲劇以雙方家族的和解收尾。和解的意愿的確美妙,只可惜,莎翁用于和解的筆墨太過不經意,仿佛僅僅為了“和解”的概念草草應付收場!赌档ねぁ防锏亩披惸,因夢中的相遇而思,而哀,而死,又因此而還生,而圓滿。湯顯祖將筆墨揮灑于愛而不耗損于恨,推敲于柔美而不沉醉于暴力,他筆下的愛,期待、給予、容納、無嗔。
這段文字的主旨是:
A.闡述莎士比亞和湯顯祖的偉大之處
B.分析《牡丹亭》獨特的寫作手法
C.比較莎士比亞和湯顯祖的藝術風格
D.總結中外古典戲曲的共同點
【答案】C
【解析】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先介紹了莎士比亞和湯顯祖是同時代的偉大劇作家,指出二人的劇本寫法不一樣。之后以莎翁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和湯顯祖的《牡丹亭》為例,具體比較了二者藝術風格的不同。文段為“總—分”結構,主旨句為“二人都愛寫劇本,不過寫法卻不大一樣”。主要說明了莎翁和湯顯祖劇本寫作的藝術風格不同。
第二步,對比選項。C項是對文段主旨句的同義替換。
因此,選擇C選項。
【拓展】A項:表述錯誤,文段只提到二人是16、17世紀之交的偉大劇作家,具體“偉大之處”無從體現。B項:舉例部分,非重點,且只提到《牡丹亭》,表述片面。D項:“中外古典戲曲”擴大主體,文段只對比了莎士比亞和湯顯祖,且“共同點”表述片面,文段重點分析二者的不同。
通過上面兩道題目的示范,相信各位考生對于舉例論證怎樣找文段重點與非重點更加了解。后期大家在做題時,碰到主旨題目中文段中出現例子的內容,相信大家可以更快鎖定正確選項,提高做題的速度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