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2 09:54:48 甘肅公考考試網 //www.naichajmpt.cn/gwy/
關注公眾號領資料
QQ備考群
APP刷題
文章來源:華圖教育
傾聽,顧名思義,就是一個人聽不同的聲音,獲取外部信息。蘇軾的“山上之清風,耳得之而為聲”,是傾聽大自然的聲音;余光中的“鄉愁是墳墓中的一聲嘆息”,是傾聽詩人內心的獨白;孔子的“友直友諒友多聞”,是傾聽摯友的萬般叮囑。將目光轉向現實,當代人更愿意傾訴,嘶吼出自己的想法,而獨獨忘記了傾聽,于是乎“精致的利己主義者”、“陌生人社會”、“社會戾氣”成為今天社會難以回避的問題。于無聲處聽驚雷,傾聽是對今天中國人的當頭棒喝。
傾聽自然,感知藝術之美。今天的藝術作品讓很多人感覺到乏味,由此引發了很多“抄襲”或者“超出現實,不倫不類”的藝術笑話,不論是失去色彩的山寨油畫還是難以入耳的口水歌都讓人深思。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藝術創造問題的原因在于藝術家們沒能傾聽自然的聲音。傾聽自然能夠為藝術提供血液和靈魂是中國人自古就明了的道理,“數點雨聲風約住”、“留得枯荷聽雨聲”、“風雷時逐雨聲粗”都是詩人在聆聽大自然的過程中實現的藝術升華。這就難怪今天各級政府宣傳部常組織作家、畫家深入基層、深入自然實地走訪、寫生,就是希望更多的藝術創作者、文藝工作者能夠傾聽自然的聲音,從而創作出與國家命運相連、與人民期待一致、與時代呼聲相符的作品。當我們真正融入自然、傾聽自然的時候自然就有了美妙的音樂、美麗的畫卷。
傾聽民聲,感知為政之心。“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這所謂的順逆民心的根本在于傾聽民聲。清朝詩人曾經下一句“衙宅臥聽瀟瀟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令人落淚,正是傾聽民聲方能“存心濟物,視民如傷”。今天已經互聯網時代,傾聽民聲的手段變得更為多樣,21世紀之初總理做客新浪直播間與老百姓對話,隨后各種各樣的電視問政為中國百姓的民眾聲音打開了宣泄的口子,直到今天,越發完善“12345”、市長信箱乃至“浙里辦”都讓傾聽民聲變得更為務實,而由此實現“最多跑一次”、“五水共治”都令人心神振奮。傾聽民聲實質就是在踐行群眾路線——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實現干群關系的緊密聯系,由此真正實現為政為民。
古語云,“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傾聽自然的聲音能為藝術創作正本清源;傾聽民眾的聲音能為政為民強筋健骨。傾聽,或溫補、或峻補,或固本培元、或攻堅破淤,以獨特的藥力為社會發展貢獻力量。也唯有學會傾聽,方能保證社會肌體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