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6 17:31:56 甘肅公考考試網 //www.naichajmpt.cn/gwy/
關注公眾號領資料
QQ備考群
APP刷題
文章來源:甘肅華圖
一、熱點鏈接
2024年7月27日11時15分,在印度新德里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6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決議,將“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世界遺產總數達到59項。
“北京中軸線”縱貫北京老城南北,始建于13世紀,形成于16世紀,此后經不斷演進發展,形成今天全長7.8公里、世界上最長的城市軸線。“北京中軸線”由古代皇家宮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設施、國家禮儀和公共建筑以及居中道路遺存等五大類遺存共同組成。(2024年7月27日人民網)
二、積極成效
1.承載著歷史記憶。“北京中軸線”的申遺成功,深刻的闡述了黨和國家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視。北京中軸線歷史文化墻、皇家宮苑建筑和富有藝術特色的建筑設計,都蘊含著先輩們對建筑規劃獨特的文化理念,承載著古代王朝管理制度和城市風格,記錄著一座城市演變的歷史進程。
2.賡續了歷史文脈。“北京中軸線”的申遺成功,是積極響應落實我國最高領導人的要求和指示。此次申遺成功,讓北京古建筑得以被保護起來,同時讓賡續千百年的歷史文化遺址能夠延續、傳承,同時也讓北京周邊的古建筑也能納入到保護中形成輻射效應,促進了城市文化管理水平的提升。
3.提供了樣板經驗。“北京中軸線”城市規劃理念,體現的“中”“和”哲學思想,為世界其他國家在規劃城市建設中提供了參考借鑒,向世界貢獻了中國古都和城市建筑可持續發展的成功案例,向世界貢獻了古都保護的樣板經驗,體現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當代價值。
三、面臨問題
1.保護修繕有待提高。“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在后續工作中,如何讓古都建筑很好地保護傳承下去,是當前人們亟需解決的課題。古都建筑,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衰敗、破舊,因此,唯有在保護修繕上不斷改進技術手段,才能讓文化遺產能夠得以延續。
2.應對自然災害不強。隨著時代變遷,星河流轉,古都建筑會隨著自然軌跡演變而變化,尤其是自然災害中的酸雨、冰雹等惡劣天氣,會侵蝕、腐化古建筑文化遺址,古都的建筑也會隨著時間流逝而逐漸衰敗、沒落,如何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3.群眾積極參與度不高。歷時十二年之久,“北京中軸線”的申遺成功,可以說是中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上,取得的重大里程碑。但是,在申遺成功后,僅僅通過主流媒體報道宣傳后,相關申遺成功的具體細節介紹逐漸銷聲匿跡,普通大眾難以尋見,難以調動群眾積極主動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來。
4.旅游發展規劃有待完善。“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打卡,古都在積極發展旅游業,提升城市文化知名度的同時,也要注重旅游發展規劃上的科學性,尤其是在旅游業發展的改造、升級轉化上,要修舊如舊,盡量不侵蝕原有自然風貌,這在古都建筑保護傳承上還有待加強。
四、發展建議
1.加大宣傳力度。除了借助主流媒體進行報道宣傳“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外,還要充分利用自媒體平臺,比如,可以充分利用抖音、微信視頻號等短視頻平臺,將“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的重要性、必要性,通過專家現場解讀、視頻講解等方式,向廣大人民群眾去講解,以此提高群眾的認知度。
2.強化災變能力。相關部門除了必要的日常管理和維護,還要在應對自然災害能力上不斷強化,要充分利用高科技技術手段,對自然災害天氣做好預防,采取積極有效應對措施。比如,可以充分利用大數據、云端技術對天氣情況進行監測,加強古都建筑的日常防護措施。
3.創新保護方式。要充分利用當前科技技術手段,比如,VR、AI等技術,將古都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現實語境中,讓游客可以在沉浸式體驗中,感受到古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當代價值,感受古人在打造獨具藝術特色建筑的審美智慧,讓人們在自發、自覺中產生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
4.科學規劃發展。文化與經濟相融合,無形中給歷史文化遺產增添一抹亮色。想要充分利用歷史文化遺產,就要結合實際情況,走訪調研,在廣泛聽取群眾意見的基礎上,科學規劃發展,不斷強化對古都建筑的修繕,堅持做到修舊如舊,保持古都原有自然風貌,才能真正發揮歷史文化遺產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
【思維導圖】
——推薦閱讀——
信息匯總:2024年甘肅省考公告|職位表|歷年分數線
備考資料:省考教材+試題四本套|時政熱點匯總
上一篇:2025年甘肅省考申論備考:積極解決“一老一幼”問題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