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06 14:26:32 甘肅公考考試網 //www.naichajmpt.cn/gwy/
關注公眾號領資料
QQ備考群
APP刷題
文章來源:華圖教育
對嚴峻的疫情,我們應當痛定思痛,以提升生態意識為先導,以增強生態情感為紐帶,以倡導生態行為為發端,以維護生態法制為責任,推動生態覺悟和生態素質的進一步提高,為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嶄新格局而不懈奮斗。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著神州大地。這場與買賣、食用野生動物有關的嚴重疫情警醒人們,有必要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人的行為方式,在全社會大力倡導生態文明素質的提高,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成為廣大民眾的自覺行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次疫情是對我國治理體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我們一定要總結經驗、吸取教訓。”疫情促使我們審視和反思對自然生態的一些深層認識。
【預測考題】
2020年一場新冠疫情讓人們開始重新審視人類與生態應該以何種方式共存,生態是否在報復人類?于是有人說:新冠疫情喚起了全民對于生態的反思,刺激了生態意識的自覺。請談談你的看法。
【解讀問題】
表明態度
新冠肺炎疫情確實給我們帶來了發展中的反思與覺醒,讓我們進一步認識到: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經此一疫,人們更加清醒地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疫情促使我們審視和反思對自然生態的一些深層認識。
深入分析
首先,思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人是自然生態系統的一部分。不論科學技術和現代工業發展到何種程度,自然界始終是人的對象化存在物,人與自然互為存在、和諧相處、共榮共生是人與自然的合理辯證關系。人類應當牢記:人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
其次,思考大自然生命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自然界的動物、植物、微生物同其生存的非生命環境(大氣、水、土壤),以及生物群落內部的不同種群連結到一起,形成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自然生態系統。這是一個維持著人類賴以生存的生命支持系統。如果缺失對大自然生命共同體的責任意識和擔當,那么人類將失去生存與發展的客觀基礎和前提條件。
最后,反思人類征服與改造自然的能力。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工業革命的發展,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人類活動的擴大,洪水肆虐、物種減少、土地荒漠化、臭氧層空洞……特別是這次異常兇險的疫情,疫情暴發啟示人們,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必須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遵循自然規律,合理利用自然,否則將嚴重破壞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人類也將受到大自然的嚴厲報復。
對策建議
提升生態意識。要讓生態責任意識成為全體民眾共同的價值追求,需要全社會樹立生態道德意識,使正確的生態正義感、生態榮辱感、生態親和感成為全社會共同的價值遵循。此外,還要在全社會倡導關愛自然、善待自然、守護自然、敬畏自然的生態倫理,促使生態意識深入人心。
增強生態情感。生態情感是人們對自然生態親近、熱愛、敬畏、依戀等的生理評價和內心體驗,F階段,應注重加強生態文明教育、尤其是加強生態情感教育,讓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不斷增強人們的生態情感,提高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思想自覺和情感自覺。
倡導生態行為。生態生產行為要求在生產中踐行生態責任和生態道德觀念,避免破壞生態環境,對各種自然資源進行高質量的開發和利用,實現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生態生活行為提倡樹立人與自然共生共榮的綠色思維觀念和行為習慣,以科學、健康、文明、安全的生活方式實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生態消費行為倡導樹立新型的生態消費觀念,倡導可持續發展的適度、綠色、循環的節約式消費行為,反對揮霍鋪張、浮華擺闊的炫耀式消費行為,讓民眾的消費從異化消費走向理性消費。
維護生態法制。生態法治是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法治化的軌道。生態法治要求公民的有關行為必須以生態法治的規定為底線。作為公民,要強化生態法治意識,增強生態法治觀念,提高生態法治素養,充分認識破壞生態環境的嚴重危害,更好地從源頭上預防和避免危害生態環境行為的發生,以生態法治的“紅線”守住生態文明的“綠線”。全社會要加強生態法制教育,引導廣大民眾樹立生態法制思維,更加有效地利用法律武器解決矛盾糾紛、依法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嚴格約束不文明行為,提高依法保護生態環境的自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