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08 13:36:26
教師招聘考試網> //www.naichajmpt.cn/jiaoshi
關注公眾號領資料
QQ備考群
APP看視頻刷題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一本大道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国模精品一区二区,萝控精品福利视频一区
文章來源:甘肅人事考試網
【導讀】華圖甘肅教師招聘考試網同步甘肅人事考試網發布: 2021甘肅教師招聘考試教綜模擬題(91)-甘肅人事考試網, 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如有疑問請加【2022教師交流群】 ,更多資訊請關注甘肅華圖微信公眾號(gshtjy),甘肅教師招聘考試_教師資格證培訓咨詢電話:0931-8186071,新浪微博@甘肅華圖,微信號:gshtjy420(點擊查看全省咨詢微信號)
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
1.狼孩回歸人類社會無法恢復到正常人類水平,反映了( )。
A.順序性 B.可逆性
C.模仿性 D.關鍵期
2.在我國當前的課程改革中,實行三級管理,其中新增的管理課程是( )。
A.綜合課程和分科課程 B.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
C.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 D.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
3.在教師引導下學生經過自覺學習、自我反思和自我行為調節,使自身品德不斷完善的一種德育方法是( )。
A.實際鍛煉法 B.自我調節法
C.道德修養法 D.品德評價法
4.“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違背了意志的( )。
A.自覺性 B.果斷性
C.自制性 D.堅韌性
5.一學生決心改掉遲到的毛病,可冬天一到,他遲遲不肯起床,結果又遲到了,對該生教育應培養其( )。
A.道德認知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為
6.德育的基本途徑是( )。
A.說教 B.思想教育
C.示范 D.政治課與其它學科教學
7.我國古代的教育內容為四書五經,其中( )不屬于四書。
A.大學 B.中庸
C.論語 D.春秋
8.說服教育法的方式有語言文字說服和( )。
A.事實說服 B.理論說服
C.直接說服 D.間接說服
9.根據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教師在履行義務教育活動時最重要、最基本的道德是( )。
A.教書育人 B.愛國守法
C.為人師表 D.終身學習
10.14世紀歐洲學校的課程有算術、幾何、天文,16世紀增加了地理和力學,17世紀又增加了代數、三角、物理和化學等,這說明對教學內容變化產生的影響是( )。
A.生產力 B.生產關系
C.上層建筑 D.政治經濟制度
【參考答案】
1.D
【解析】關鍵期,是指一個時期,在這個時期,個體對某種刺激特別敏感,過了這一時期,同樣的刺激對個體的影響變得很小或沒有。題目中“狼孩無法恢復到正常人類水平”說明狼孩錯過了各種發展的關鍵期。故本題選D。
2.C
【解析】新課程改革的三級管理:國家、地方、學校。新課改之前課程是由國家統一管理,故新增的管理課程是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故本題選C。
3.C
【解析】品德修養指導法(亦稱自我教育法、修養法、自我修養法和指導自我教育法)作為學校德育的一種方法,要求教育者按照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階段予以適當的指導,充分發揮他們提高思想品德的自覺性、積極性,使他們能把教育者的要求,變為自己努力的目標。這種方法可以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促進其自我意識及其自我修養能力的提高,調動他們自覺主動地接受教育,增強他們抵制不良思想道德影響的免疫能力,推動學校德育工作的開展以及學校德育目標、內容的實現。故本題選C。
4.D
【解析】意志的品質包括:自覺性、自制性、果斷性和堅韌性。其中,堅韌性,指個體能以頑強的毅力,百折不撓的精神克服一切困難,為執行決定而努力的意志品質。題目中“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是說明做事情經常中斷、不能長期堅持,違背了意志的堅韌性。故本題選D。
5.C
【解析】道德意志是個體自覺地調節道德行為,克服困難,以實現道德目標的心理過程。學生決心改掉遲到的毛病,說明已經有了一定的道德認識,但是卻總是不能克服賴床毛病,無法實現道德目標。因此,需要對該生著重培養道德意志。故本題選C。
6.D
【解析】德育途徑是指學校教育者對學生實施德育時可供選擇和利用的渠道,又稱為德育組織形式。我國學生德育的途徑多種多樣,其中德育的基本途徑:思想品德課與其他學科教學。故本題選D。
7.D
【解析】四書包括:《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包括:《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D選項,春秋屬于五經,而不是四書。故本題選D。
8.A
【解析】說服教育法是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使受教育者明辨是非、善惡,掌握行為規范標準,提高品德水平的一種方法,是德育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語言文字說服和事實說服。故本題選A。
9.A
【解析】教書育人是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本質要求,也是教師最基本、最重要的職業責任。故本題選A。
10.A
【解析】生產力對教育的影響包括:(1)生產力的發展制約著教育事業發展水平、規模和速度;(2)生產力發展水平制約著教育結構和人才規格的變化;(3)生產力發展制約著教育的內容和手段。題目中,教學內容一直在變,是因為14、16、17世紀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是不一樣的。故本題選A。
推薦閱讀:
(編輯:干飯人)